济川,古时称“兴泰里漈坑”,又名“济水”,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云山书院
笔架山下的济川村古民居
古时从仙游去永泰,必经济川这条千年古道,迄今村里还留存着许多古寨、古宫、古楼、古桥、古井、古树、古民居等100多处人文和自然景观,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等殊荣。
周末,驱车驶入济川,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古民居。身临此境,我仿佛穿越到2000多年前的古老村庄。
好友热情地为我们当导游。一路上,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济川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
我们将车停在天堂宫旁,开始参观。天堂宫,又名妈祖宫庙,位于龙头山下,南宋始建,明代重建,坐北朝南,正对笔架山。天堂宫为方形建筑,地形则为五瓣莲花状,遥望如一方印玺压住莲心。宫内供奉着妈祖神像,柱子上撰有一副“五瓣莲花香济水,三峰笔架映天堂”的对联。
沿着天堂宫旁的村道一路向北约300米,便是林连伯故居。故居建于清末民初,保存完好。二楼屋檐下方,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石碑,上书“朱子格言家训”。
出林连伯故居继续向北约300米,就来到云山书院。其初为唐代“南湖三先生”之郑露讲学地,后于宋代始建云山书院。虽经历朝历代不断翻修,但仍保存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名曰“三教祠”,内供奉着“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关羽和张飞三神像,院内现存的壁画可窥见昔日教学之遗风。
沿着书院前村道继续北行,便来到“樟抱榕”景点。樟抱榕,是一棵分叉的古樟树心内长出另一棵榕树,樟在外、榕在内,一树蕴两种,又称“合欢树”,现已成为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网红打卡点。
继续西行,来到拾德堂古厝。这座有飞凤朝阳之说的拾德堂,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三层半土木结构,长宽各20米,面积约830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左右厢房和正厅组成。左右两侧厢房各有两个木制楼梯和两层楼圈,大厅两侧的两根柱子由红砖砌成弧形券门和圆窗,颇有南洋建筑风格。
折回村道,我们向东横穿过村庄,便来到枪楼。枪楼,主要用于避乱御匪,建于清末民初,土木结构,楼高4层,窗户呈外窄内宽设置,其墙内设有许多天眼,用以燃放鸟铳御敌。1至3层外墙不设走廊,第4层外墙则设置环绕走廊,用于抛石阻敌。据介绍,村里原建有6座高层枪楼,现保存较好的仅剩东兴枪楼、碗山枪楼和下村枪楼。
沿着村道继续西行,便来到一口千年不竭的宋代古井,俗称宋井。据载,此井系宋治平二年(1065年)挖掘,井深约4米。井台上设有护栏,鼓形井围系由整石穿凿而成。井水清澈甘甜,水量充沛。
宋桥横跨济水,是当年古济川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桥墩以巨石堆砌而成,桥面由4块大长条石并排铺就,桥的两侧修有石桥栏,古朴厚重,坚固牢靠,至今仍然担负着济川人的通行任务。桥栏依稀可见当年镌刻的桥铭,记录着当年捐建者、捐款数额及匠人,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古桥沿村道北行,便来到爱云公石碑。明代乡亲林爱云,一生重教崇文,生前虽未谋得一官半职,却因其“忠孝仁义”好品行,死后获得明神宗追授其官职。明万历丁酉年,云南布政司李先著奉旨为其师爱云公立碑题字,以褒奖其识才之英、育人之德。现《徵仕郎府军卫经历司》碑文依然清晰可见。
青龙桥位于济川村尾,一端桥头的巨石上刻有“青龙桥”三个金光大字。明万历甲寅年(1614年),在京供职的林于茂回乡省亲时,目睹乡亲们搭木桥涉水不安全,深感不安,便捐资修建此桥。
济水横穿整个济川,灌溉一方沃土,流经青龙桥,至禹门水电站蓄水发电造福一方百姓。因山坡陡、岩层多,整片天然巨石自成三级,形成巨大落差。当雨季来临时,库水充沛,漫过堤坝,飞泻而下,冲刷在岩石上,便可见三级巨幅水帘,远看壮观、近看宏伟,这便是远近闻名的“三级浪”瀑布。
群山环抱中济川村,山清水秀、空气怡人,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村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古厝依山而建、星罗棋布。脚下那条千百年不变的粗溪水自东向西曲折回流,绵延约7公里,在上洋和下村各形成一个偌大的“太极”状。
囿于时间限制,一日无法看尽济川景。倘若时间宽裕,真想静下心来住一阵子,尽情寻芳。刘青华 文/图
责编|林圣裕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仙游报道|公众号、头条号、福建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