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清明上河园虹桥旁,“朱炳仁·铜”体验馆已正式营业。

该品牌此前在郑州亳都新象文商旅街区落地全国第四座铜屋——中原铜屋(预计在2025年10月国庆小长假开业),并于郑州机场、正弘城、万象城等多处布局。开封成为该品牌在河南省内落地的第二个城市。
朱炳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2002年耗费125吨铜原料打造杭州江南铜屋以来,目前已在国内重要历史街区、核心商圈与机场布局近二百家非遗生活体验馆。
*2019.11 杭州
从清明上河园店的布局来看,主要包括两大板块:
一是在“非遗铜学堂”,游客可以亲手体验非遗铜画的制作过程,并将作品带走留念。

在当前文旅景区向沉浸式体验转型的大趋势下,景区商家也必然随之升级。商家不能仅提供传统购买消费场景,更需构建游客可亲手参与、深入感受非遗技艺文化与工艺内涵的体验式空间。这也符合当下文旅商业向“场景化、体验化”转型的迫切要求。
从商家所在的清明上河园景区来看,“一票玩三天”的政策为体验业态提供了良好的时间基础。景区节目设置丰富而节奏舒缓,游客不必疲于奔命地“赶演出”,可以从容沉浸于文化体验场景之中。在这一语境下,每一个商户都不再是传统的售卖点,而是整体文化体验的一个有机单元,也可以理解为是清明上河园的“一场演出”,只不过以非遗技艺为剧本,以铜为语言。
另一部分则以商品零售为主。从定价来看,即便是价格相对亲民的小型铜艺品,如六面陀螺(88元/件)、转大发(128元/件)和把把壶(199元/件),其价格也接近或超过清明上河园景区门票。
更高端系列,如国博三绝之《燃烧的向日葵》和《一帆风顺》、《荷风常盛·中国禧》、《福禄喜来》等,价格则从数千至数万元不等。

这虽然高度契合朱炳仁·铜“赠贵人”的品牌调性,但也对景区的文化主题吸引力与客群消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更高的视角来看,这需要景区和商户共同为彼此赋能,才能携手走的更远。即:景区通过自身客流和品牌效应为商家提供具有消费力的受众,而商家则凭借深度体验、非遗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反哺景区内容的丰富度、品牌的层次与留客能力。
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整体体验,也实现了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播的双赢,推动文旅项目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真正转型。这种模式,或许也是开封这座城市大多数文旅场景(如双龙巷、龙亭、铁塔、翰园碑林、山陕甘会馆、樊楼、御街等)想要的。
在当前万岁山等景区凭借高频互动和大众娱乐成功吸引年轻流量的背景下,开封文旅产业也面临着一个现实命题:如何在“热闹”之外,拓展出更具文化厚度、消费深度与品牌辨识度的体验场景?
朱炳仁·铜与清明上河园可能在提供另一种答案。即:若朱炳仁·铜能够走通商业化路径,便能以此为基点,逐步串联起多个类似的“微目的地”,共同构成新的文旅主题场景,这会不会成为开封文旅继喧嚣以后又一种发展模式?即,文旅价值的提升,未必总要靠“更多游客”,而是可以依靠“更深体验”和“更高认同”。毕竟,开封很多景区的主题,很难吸引“更多游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