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跟随儿子来到湖北宜昌生活已满一年,起初只是想着换个环境帮衬孩子,如今却不得不承认,我被这座城市深深折服。它的山水间流淌着千年文脉,现代繁华中蕴含着历史厚重,让我这个异乡人找到了精神归宿。
宜昌的古称“西陵”早已昭示了它的历史地位。据《史记》记载,这里是黄帝正妃嫘祖的故里,四千多年前她发明养蚕,被尊为“人文女祖”。西陵山上的嫘祖庙不仅是重要纪念建筑,更是观看葛洲坝全景的最佳观景台。每次站在庙前远眺,现代工程与古老传说相映成趣,总让我感叹这座城市的文化延续力。
宜昌更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华民族团结和平使者王昭君。在屈原故里秭归,每年端午都会举行盛大庆典,延续屈子文脉。我亲眼目睹了当地人民如何将屈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街头诗会、龙舟竞赛、诗歌朗诵会,让古代先贤的风骨以崭新姿态延续生机。在昭君故里兴山,我则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那种民族和谐、文化交流的温暖情怀。
作为“三峡门户、川鄂咽喉”,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这里不仅是“大国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更拥有无数自然与人文奇观。我最爱的是西陵峡,那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段,全长76公里,北宋大家欧阳修曾留下“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名句。每次乘船经过,看着曲折的航道、林立的怪石,总能理解为什么历代文人墨客为此留下那么多诗篇。
三游洞是西陵峡畔我最常去的景点之一。那里有唐代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同游时作的诗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也在此留下诗作。洞内保存完好的100多件石刻碑记,让我这个退休老人每每驻足良久,仿佛能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宜昌的猇亭古战场则让我感受到历史的金戈铁马。那里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猇亭之战”发生地,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最终被陆逊火攻大败。站在古军垒遗址上俯瞰长江,风吹过时,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战马嘶嘶、战鼓咚咚的声响。
这座城市不仅珍视历史,更善于让文化“活”起来。在今年九月的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宜昌展区以“长江三峡1号”电动游轮为原型设计,通过数字技术生动呈现了宜昌游轮旅游的亮点和地方文化特色,日均接待观众逾万人次。我看到本地人如何自豪地展示他们的“屈原天问”互动环节、“巴楚大舞台”特色表演和“宜昌记忆造物工坊”,将古老文化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现代体验。
生活在这里,我常常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土家族的摆手舞节奏明快,展现了民族的活力;而哭嫁习俗则是土家族婚礼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新娘在出嫁前以哭声表达对亲人的不舍。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古老传统,也让我们这些外地人有了融入当地文化的机会。
在特产美食方面,宜昌的柑橘享誉全国,尤其是秭归的脐橙,皮薄肉嫩,甜度适中。清江流域的清江鱼也是一道不可错过的美味,鱼肉鲜嫩,无腥无刺。每次品尝这些美食,我都能感受到宜昌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恩。
这一年里,我见证了宜昌如何推进文化创新战略,融汇多种艺术形式展现端午文化的深厚底蕴;如何将峡江号子、南曲、长阳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悄然植入城市生活;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让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走入百姓日常、融入城市肌体。
宜昌的山水之间,藏着无数与健康相关的乐趣。漫步在清江画廊,呼吸着山间清新的空气,每一次深呼吸都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沿着长江边的绿道骑行,感受微风拂过脸颊,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这样的生活让我退休后的身心都得到了最好的安顿。
说实话,我羡慕这座城市了。不仅因为它有壮丽的三峡工程、秀美的清江画廊、宏伟的三峡大瀑布,更因为它那种将古老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能力。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文化的芬芳,每一处风景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宜昌用它的山水人文告诉我:此心安处是吾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