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都江堰是《圣境巴蜀》团队,在结束了黄龙之旅后又开启的一个新行程。然而对于我来说,这里已经是我于1990年7月1日和2021年6月21日后第三次光顾这里。特别是看到途中“都江堰欢迎您”的横幅,感到十分亲切。
都江堰宣传横幅(摄影:冯赣勇)
2025年9月5日一早,在《圣境巴蜀》团队入住的都江堰青山居酒店即将出发前,领队王吉召告诉大家,从都江堰开始,巴蜀行的地陪导游将换成另一位热情帅气的四川小伙子,名叫彭得灏。
导游彭得灏(摄影:冯赣勇)
上午8:30,导游彭得灏与领队王吉召带领大家首先来到都江堰的离堆公园。站在公园门口,记者不由得回忆起首次来这里的经历。记得35年前的1990年7月1日,当时,为答谢四川泸州老窖酒厂对录制包括《亚洲雄风》在内的一组第11届亚运会歌曲的大力支持,在前往泸州途中经停成都后,中央台四川记者站的向世建同志,首先驱车带记者一行前往距离成都50多公里的都江堰一游。
首游都江堰留影(摄影:李萍)
抵达都江堰后,我们的车子一直开到了山上,往山下望去,雄伟壮观的都江堰工程景观历历在目,只见鱼嘴型的分流水坝,将自西向东的浩瀚激流分为内外两江滚滚流淌。我们来到都江堰离堆公园进入二王庙大门,顺着小向的指引,从山上横穿位于山腰间的二王庙,开始向山下走去,二王庙是为了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著名古代水文专家李斌负责而建造的。一座座的庙宇坐落于依山傍水的山腰树丛之间,好不壮观。
二王庙留影(摄影:李萍)
这座为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了今名。
分江亭(摄影:冯赣勇)
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
安澜索桥留影(摄影:李萍)
从二王庙下山以后,来到横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近观,只见分为内外两江之上的是一座分为两段的安澜铁索桥。走上桥上向下看,团团的激流江水在桥下如奔腾的烈马般,咆哮着轰鸣而过,掀起一股股白色的浪花。
堤坝上留影(摄影:李萍)
我们顺着沿着分流后的内江,朝东向离堆公园儿走来,到此走上了用竹篱笆包着的大鹅卵石拉成了一条长长的护江江堤上,只见江水从石缝中冒出来,在堤坝路面上铺着一层薄薄的江水。
首次宝瓶口留影(摄影:李萍)
走在上面,江水将将淹没脚面。听说,这是因为不久前才下过几场大雨乃至水漫了出来,如遇水再大时,这里的连江路都不能行走。无奈我们只得脱下鞋袜,走进水中,好的是这段路途只是短短的一段儿就到了离堆公园门口。
二游都江堰留影(摄影:贾建新)
记者第二次的成都都江堰之旅,是在31年后的2021年6月21日,因参加《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都江堰》活动,第二次来到美丽的都江堰。入住岷江之畔的新濠假日酒店。6月23日,记者随绿色中国行走进都江堰采风团,二游都江堰风景区的离堆公园,其间,记者仔细搜寻31年首次来此的记忆,但是除了宝瓶口与安澜索桥外却啥也想不起来了……
二游离堆公园(摄影:冯赣勇)
二游离堆公园,只见视野中的内亭榭错落有致,古木桩头,奇花异卉,水池喷泉,布局精巧,别具情趣,园中有紫薇花瓶,紫薇屏风,经二三百年培育而成,独具匠心;这株古银杏桩头,传说为东汉末年张松手植,至今仍亭亭玉立,枝繁叶茂,像一支仙鹤,托这里山水的灵气,听说还结出了果实。紫薇花瓶、紫薇屏风和银杏桩,人称“园中三宝”。
都江堰伏龙观(摄影:冯赣勇)
来到伏龙观,在这里可以看到耸立着一个有42级台阶的小山包,称为离堆,就是李冰父子当年率领劳动人民开宝瓶口,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所凿成的和玉垒分离的孤堆。两旁的“离堆”石碑、“佛教梵文碑”是后人所立,有意在借助神力永镇水害。
观澜亭(摄影:冯赣勇)
伏龙观原名范贤馆,建于晋代,是纪念三国时贤士范长生的。范长生,四川涪陵人,传说他得长生之术,享年130余岁,博学多才,刘备和诸葛亮请他做官,屡召不赴,一心想做神仙,时人称为“逍遥公”。北宋初年,人民怀念李冰的功绩,扩建殿宇,沿袭李冰父子“降龙治水”传说,改称伏龙观。伏龙观的观景亭是纵观都江堰渠工程全貌的最佳位置。
二次宝瓶口留影(摄影:贾建新)
此行第三次来到离堆公园,导游彭得灏带团队走的游览线路,基本上和二游都江堰差不多。只见公园大门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
三游都江堰留影(摄影:彭得灏)
上联说,誉称“陆海”的天府,盖世无双,归功于李冰太守,他接过大禹的神斧仙椎,完成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下联说,总揽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市第一,这离堆公园就是其中增色添彩的一处。
卧铁喷泉(摄影:王珏)
彭得灏带大家进入公园后漫游,首先经过卧铁喷泉、堰功道、伏龙观、索桥等景点,之后,乘坐景区专用环保观光车,一直来到鱼嘴景区。
离堆公园景色(摄影:冯赣勇)
三游都江堰离堆公园,最先被入口处的绿意包裹。参天古木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闷热感瞬间消散,只剩草木的清香萦绕鼻尖,仿佛刚踏入一处藏着千年故事的秘境。
离堆公园一角(摄影:王珏)
进入公园后不久一座被称为“卧铁”的喷泉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个景点,在我前两次的游览记忆中是个空白,没有一点印象。彭得灏介绍说,卧铁是埋设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关键部位——凤栖窝处河床下的古代金属铸件,是用于“深淘滩” 的官方标准衡量物,相当于一个埋设在河底的“尺规”或“标高基准点”。
堰功道(摄影:冯赣勇)
卧铁虽小,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千年永续、科学运行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离堆公园里看到仿制的卧铁,从一个侧面来说,就等于看到了都江堰千年不衰的“密码”之一。绕过卧铁喷泉之后就是堰功道,这里位于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景区的核心区域,是游客从离堆公园大门进入后,前往伏龙观、宝瓶口等主要景点的必经之路,是一条贯穿公园南北的中轴线步行道。
诸葛亮像(摄影:冯赣勇)
“堰”指都江堰,“功”即功绩、功劳。顾名思义,“堰功道”是一条颂扬和纪念历代治水先贤功绩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条通道,更是一个露天的历史纪念馆,体现了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情。
古银杏树(摄影:冯赣勇)
在堰功道的道路两侧,对称地矗立着十二尊古朴庄严的青铜雕像。他们是从秦汉到明清这两千多年间,对都江堰的修建、维护和完善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十二位历史杰出人物。其中
还包括诸如三国时期高度重视都江堰水利的诸葛亮等一系列人物。
都江堰碑留影(摄影:王吉召)
游客漫步在堰功道上,两侧是静静矗立的先贤雕像,脚下是流水潺潺,头顶是参天古木的荫蔽。这种环境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古代人民智慧的赞叹之情,是游览都江堰时感受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绝佳起点。
从鱼嘴分水堤看(摄影:冯赣勇)
最后第三次来到鱼嘴分水堤,从这里远看,岷江之水天上来,它发源于松潘县弓杠岭,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乐山等地,在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称为长江。它全长735公里,年平均流量496秒立方米。正是因为它水源丰富,从上游高山峡谷,汹涌澎湃,奔驰到这里,面对着地势渐低的扇形川西平原,没有束缚,一到洪期就形成严重的水患。直至李冰父子的工程杰作治了水患。
三游宝瓶口留影(摄影:彭得灏)
宝瓶口位于离堆脚下,为内江引水咽喉,是李冰当年开凿的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形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顶托,形成壅水和漩流,使水更澄清,然后入口。在洪水期则迫使内江不致大量涌入狭窄的宝瓶口,只好随着漩流回壅,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起节制闸的作用,确保成都平原安全。
宝瓶口景观(摄影:王珏)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安澜索桥(摄影:冯赣勇)
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的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
离堆公园内景观(摄影:王珏)
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南桥景观(摄影:冯赣勇)
2025年9月5日10:30,《圣境巴蜀》团队圆满结束了都江堰的行程,驱车前往乐山。途中,记者浮想联翩,三游都江堰虽然一前一后,彼此之间相差了长达35年之久,但是三次不同的经历,却都那么令人终生难忘。也许这就是旅游的魅力所在。(图文:冯赣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