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越来越多样的数字新技术,嫁接在了传统的文旅产业上,从而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而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就像装上了“科技引擎”,文旅新体验不断解锁。
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在今年的文旅服务展区,我们发现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这样的关键词频频出现。在这家展台,我们发现了一个VR的体验项目,吸引了游客的驻足。
游客:它不再像是图画、电视画面,它在你面前更加真实,它的真实感会更强,立体感会更强。
戴上这个眼镜,仿佛进入了平行时空。一比一复刻的圆明园建筑立柱就在眼前,琉璃瓦的弧度、梁柱的彩绘、亭台楼阁的细节都清晰可见,迈出脚步,就像踏上了青石板路,直接“穿越”到了圆明园。而这样的体验,在圆明园也在真实发生。
在圆明园的时光巴士里,我们可以看到屏幕外是实时的自然风光,还有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出来的虚拟场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圆明园的文化魅力。
“人在画中游”,背后的技术手段一点不含糊。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光纤传感器感知、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窗外景象实时变化。
游客:感受挺不一样的,好像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感觉,咱们祖先的智慧,让我们感到很自豪。
技术的无限可能,正在让文旅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中国文化出海创造了新的机会。
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从圆明园回到了服贸会的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黑色、灰色、白色的形状,它们其实就是在VR世界里的定位点。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明熠:二维到三维的数字表现,对于圆明园的数字模型复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用VR大空间的方式,把东方优秀的文化IP制作成这种主题,然后输出到海外,我们也在做不同的新的尝试。
从单纯的视觉感受,到虚实结合,再到交互体验,游客可以原地俯瞰北京中轴线全貌;让贴心旅游管家“秒级应答”,提供定制化游览行程;还能拥有“瞬间移动”的超能力,沉浸式游览玉渊潭的生态景观。这些震撼体验的背后,正是技术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应用。相信随着技术迭代,展望“十五五”,数字技术与文旅的碰撞,必将解锁更多“诗与远方”的新可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