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有多少条老街
可能我们数不出来
但每一条老街都印刻着
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时光变迁的痕迹
承载着几代人的烟火气息
清远旧城的下廓后街,曾是清远的“乌衣巷”。清朝时期,郭、李两大家族比邻而居。千米长街,曾经布满以官衔命名的第府,人称“第府一条街”。岁月流转,这些府邸大多已被拆除,只留下斑驳的记忆。
2025年7月15日,清城区凤城街道下廓后街永安里,门廊保留着旧门牌号。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72岁的郭家强是郭氏后人。2003年,他回到后街,开了一家咏春拳馆。拳馆原是郭氏第府的众人厅。他保留了百年的石柱、木梁。院子里,铁架上摆着绿色盆栽。廊檐下,挂着红黑相间的沙袋。走进这里,仿佛步入一部老电影。
2025年8月16日下午,清城区凤城街道下廓后街,郭家强咏春拳馆醒狮队进行日常训练。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8月16日上午,郭家强的拳馆里充满了别样的生机。郭家强的徒弟们正带着一群孩子练习咏春拳和舞狮的基本要领。清晨的阳光穿过天井洒在斑驳的石板地上,拳馆里笑声和口令声交织在一起,为这座百年老宅注入了蓬勃的朝气。
2025年8月2日,清城区凤城街道下廓后街郭家强咏春拳馆,代馆长黄俊杰在给社区孩子们上公益课。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武馆的拳风刚劲,街巷的烟火轻柔。一动一静间,后街的故事在时光中缓缓流淌。
上世纪80年代,酱油厂在此落户。机器轰鸣,热闹一时。如今只剩褪色的招牌、破败的砖墙,静静诉说往日的喧嚣。
2025年9月5日,清远酱油厂的门市部现在是一家餐饮店。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蔡师傅不是后街人,却在后街度过了大半辈子的时光。他守着一间自行车修理铺,铺子里堆满工具,老式风扇吱呀作响,小木椅摇摇晃晃。街坊都夸他踏实公道,他却只低头修车。唯有说起后街往事,他才打开话匣。他的寡言,恰似后街的宁静——不张扬,却自有力量。
2025年7月4日,蔡师傅与邻里街坊日常唠嗑,他在后街经营修车店已经39年。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后街的巷子纵横交错,布局整齐有致。走到古巷尾左二巷,一块手写招牌格外醒目:“理发请进”。潘姨的老式理发店就藏在这里,门面简单,摆设古朴。推开玻璃门,时光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店里回荡着八九十年代的复古音乐,潘姨手中的推剪声与磁带里的歌声轻轻应和。老式理发要静心,守住这家老店,也同样如此。老式推剪、手磨剃刀、铝盆铝杯,潘姨店里的每一件工具都像被岁月浸透,静静诉说着从前。电扇慢慢转,音乐轻轻飘,后街在这一刻定格,成为快时代里的慢镜头。
2025年8月25日,潘姨的传统理发店藏在后街古巷尾的深巷中,一大早就有不少熟客在排队。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从空中俯瞰,后街被新高楼环抱。但它自成天地,隔绝了外界的喧闹。清晨,自行车铃叮当作响,穿过巷弄,像一首听不厌的旧调。时光在这里被拉长,一切都慢得恰到好处。
2025年7月7日,清城区凤城街道下廓后街,清远酱油厂一部分改造成停车场。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2025年7月15日,清城区凤城街道下廓后街,这里的老宅门楼仍保留着岭南建筑风格。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这条老街,历经变迁
从不急着追赶时光
只是不急不慢地书写自己的故事
清城区凤城街道下廓后街,居民给家门口的铁门进行维修加固抵挡风雨。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2025年8月25日,后街古巷尾,居民在家门口的古井打水。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2025年9月4日,后街小学的学生们放学经过小巷。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冯骥才曾在《老街的意义》中写道:一个城市由于有了几条老街,便会有一种自我的历史之厚重、经验之独有。人们爱老街,也是因为里面藏着生活节律,能触摸到历史的尺度与温度。
这个周末
不妨来老街旧巷走走
感受人间烟火气,格外抚人心
策划/统筹:陈平生
记者:曹成飞 实习生 温善
编辑:郭晓琼
校 对:吴婷婷
编审:田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