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这片蕴藏着黄河文脉、闪耀着红色基因、绽放着民族团结之花的土地,正以文化为笔、产业为墨,挥毫书写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紧紧围绕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族融合文化三大核心方向,系统谋划、深度布局,推动文旅产业从“物理叠加”迈向“化学反应”,让沉淀的历史记忆、崇高的精神地标与绚丽的民族风情,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新供给,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文旅动能。
游客在宁夏中卫沙坡头景区内体验骆驼骑行,穿越沙海。
宁夏固原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六盘山——胜利之山”红色主题雕塑,鲜红的旗帜造型庄重大气,彰显着革命胜利的荣光与精神力量。
申遗成功掀起参观热潮
科技赋能让西夏陵“活”起来
今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使这片神秘王陵名声大噪。
日前,在银川市西夏陵景区入口处,等待进入景区的游客排起了长队。“自从西夏陵申遗成功,景区游客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西夏陵景区市场部营销经理马瑞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今年暑期以来,西夏陵景区接待了来自北京、四川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各年龄段游客。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遗存,也是中国现存地面遗迹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是古人对西夏陵的描述。如今,高低错落的土冢,在西北的烈日下泛着金黄,暮色中又沉淀成深沉的土褐,如同被风沙翻开的残简,写满了历史的兴衰。
正如相关学者所说:“经考古发现的国家都城、帝王陵墓、礼器、文字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它们构成中国历史上不同族群统治的‘历朝历代’和延续不断的‘国家文化’。”历经数百年风雨巍然屹立的西夏陵,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走进景区内的西夏博物馆,展厅中一束束精准的灯光如同历史的追光,掠过玻璃展柜中带着千年烟霞的陶俑,其身着党项族服饰,面容依稀可见异域风采。凝视鎏金铜牛温润的曲线,只见它静卧如初,仿佛刚刚结束一场王族的祭祀;仰望那些残缺却依然精美的迦陵频伽琉璃构件,羽翼间的金线仍在诉说着曾经的华美。
沿着缓坡徐徐而上,数字化沙盘骤然点亮,巍峨的贺兰山与黄河水系在脚下铺展,西夏王朝的军事要塞与驿道如金色脉络般延伸。转角处,3D全息技术复原了宏大的西夏陵寝,让观众仿佛能够听见兴庆府市集的喧嚣,看到锻铁坊迸射的火星。
实际上,科技的赋能远不止于视觉再现,VR技术的引入,让每一位参观者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穿越时空的“亲历者”。“我们推出了VR大空间沉浸式作品——《神秘的西夏陵》项目,通过叙事线索与虚拟角色相结合,带领游客探索西夏陵的历史秘密,感受西夏陵的辉煌与神秘。”马瑞祺称,体验者戴上VR头显设备,便能踏上神道,走进阙台碑亭,穿越地宫墓室,遥望黑水城遗址。从巍峨壮观的西夏陵建筑群到精美的壁画、文物,历史在虚拟世界中栩栩如生,让游客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文化艺术的动人魅力。
沙坡头多种景观共生
多种项目丰富游客体验
用羊皮扎制而成的羊皮筏子是宁夏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如今,羊皮筏子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刚一进入中卫市沙坡头景区,中国城市报记者就看到,几只羊皮筏子正载着游人顺流而下,在筏公娴熟的驾驭下,轻盈地浮于浊浪之上——没有现代船只的机械轰鸣,只有西北人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以一种近乎原始的方式进行着人与河流之间最本真的对话。
九曲黄河经甘肃东下,闯过黑山峡落入宁夏,河面渐宽、水流渐缓,在中卫沙坡头神奇地拐出一个S形大弯。从高空远远望去,这一水分两岸的景致,宛若一幅自然绘就的太极图。
“整个景区以高栏结构为界,分为沙漠区与黄河区。”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公司游安服务(导游演艺)中心研学主管王江指着远处沙漠与黄河的交界处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远眺可以看到高山、黄河、绿洲、沙漠,多种景观和谐统一,造就了沙坡头独特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中卫市一面防沙治沙,一面“沙里淘金”。除了交错共生的别样景观外,中国城市报记者还注意到,整个沙坡头景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开发了飞越黄河、沙漠探险、丝路骆驼、滑沙、黄河漂流等多种体验项目。“其实现在门票收入只占景区收入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收入都依靠景区内的二次消费和其他业态嫁接项目。”王江介绍,仅今年暑假,沙坡头景区就在沙漠区举办了3场大型音乐盛典,吸引了15万人次左右的客流量。
此外,沙坡头景区还完善了住宿体系,在沙漠搭建了1000多顶帐篷,其内部恒温空调、独立卫浴等设施一应俱全,营地里还配套有自助餐厅、书吧、咖啡吧等;再加上景区空气优良,光污染等级低,具备观星必备的条件,是观星爱好者的好去处。据美团旅行数据,“沙漠观星”成为今年暑期的热门玩法之一。8月以来,“沙漠观星”搜索量环比增长103%,“沙漠观星酒店”搜索量环比增长120%,“沙漠露营”搜索量环比增长35%。
红色基因彰显特色
宁夏文旅前景广阔
除黄河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外,宁夏大地还深植着红色基因。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前的宁夏旅游发展大会现场,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牌匾。
2013年,固原市委、市政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为核心成立了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经过多年持续发展,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已发展成为现有总面积12平方公里,内含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广场、纪念馆、纪念碑、纪念亭、吟诗台、红军小道、游客服务中心,以及六盘山气象站、杨家店“红军村”等要素齐全、业态丰富的红色旅游景区综合体。
“今年暑期,景区游客量较往年显著提升,突破10万人次。得益于‘十八度的夏天’活动及避暑游产品,加上景区位于陕甘宁三省份交界处,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不少家长带孩子前来,结合避暑休闲与学习长征历史,使景区成为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副总经理卢学周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景区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引入VR等科技元素,比如推出了长征历史主题VR体验馆打造沉浸式旅游,以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长征途中重要的历史场景,提升游客体验,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群体,使其在游玩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总体而言,宁夏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多次赴宁夏调研。结合实地调研和对行业的了解,他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宁夏拥有多元的文化资源禀赋,中卫的沙漠星空、固原的红色旅游与红色研学已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与游客的生活体验深度绑定。同时,大众对文化体验的需求从“看热闹”向“品内涵”转变,宁夏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神奇之处,不仅要告诉世界“宁夏过去有什么”,更要展示“宁夏现在是什么样”。
此外,戴斌还认为,宁夏位于我国地理几何中心,是东部客源西进、北部客源南下的重要节点,且无高原反应,气候条件适宜,具备成为区域性旅游枢纽的潜力。“从全国的游客满意度调查情况来看,外地游客对宁夏的旅游满意度持续上升,居民友善度、餐饮住宿水平获得广泛认可——‘人’的优势,是最宝贵的竞争力。”戴斌说。
原标题:文旅融合亮出“新宁夏” 多元业态激活大市场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