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格尔木农垦集团组织60周年纪念活动,作为山东知青的代表,石鲁生和他的5位老战友远赴格尔木参加了活动。
60年前的秋天,一列火车缓缓驶离济南,向着遥远的西宁进发。车厢里,一群与新中国基本同龄的年轻人胸前戴着大红花,眼神里满是憧憬与坚定——他们怀揣着“建设大西北”的满腔热血,踏上了屯垦戍边的征程。如今,一个甲子过去,当年的青春面庞被岁月刻上皱纹,但那段在青海格尔木的军垦岁月,成为记忆中永不褪色的荣光。
走,去建设格尔木
“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1965年,为落实毛主席“屯垦戍边”的战略思想,格尔木生产建设兵团正式组建,这首民谣便是当时柴达木盆地的真实写照。一群山东青年,就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一生的羁绊。
那时,18岁的刘凤昌刚初中毕业,个子瘦小的他挤在西行的火车上,耳边还回响着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送行时的叮嘱:“小伙子,吃成个山东大汉回来!”火车一路向西,从平原到高原,再到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想家的情绪像车窗外的群山一样连绵。四天后抵达西宁时,他们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可来不及多作停留,又换乘汽车,经历了4天的颠簸后抵达格尔木,稍作休整直奔连队,抵达目的地时他们离家已整整一周。
和刘凤昌一样,17岁的傅增光带着“中考落榜”的赌气,搭上了去青海的列车;家里有十口人、全靠母亲66块5毛钱工资过活的王涛,为了减轻负担、也为了心中的“部队情怀”,毅然离开了济南。
从泉城的青砖灰瓦,到格尔木的风餐露宿,等待他们的不是想象中的“建设蓝图”,而是实打实的艰苦磨砺:刘凤昌被分到拖拉海放羊,最多时要管一千多只羊,狂风卷走羊群、吹倒帐篷是常事;傅增光刚到就赶上水利建设,戈壁滩上没有任何基础,水渠是靠铁锨一锹一锹挖出来的;王涛则经历过“用身体堵决口”的生死时刻——干渠决口时,洪水裹挟着泥沙冲垮了推土机推来的土,全连官兵手拉手跳进冰冷的雪山水,排成三排才挡住了水流,为后续抢险争取了时间。
格尔木的气候更是“冰火两重天”:夏天正午气温高达四十多摄氏度,晒得人皮肤脱皮,傍晚却骤降到零下,蚊子多到“一巴掌能打死四五十只”;冬天则冷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傅增光记得,在马海湖搞基建时,为了能有睡觉的地方,他们在大冷天里挖出了地窖。可这群从城市来的孩子没有退缩,“不当逃兵”是他们心照不宣的约定。
把苦难变成财富
在格尔木的日子里,底色是极其艰苦的,但特殊的环境也像一块磨刀石,磨出了坚韧不拔的品格。
王涛靠着看书、背古诗打发农忙后的时光,如今仍能熟练背诵三百多首古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等世界名著,都是在农忙后啃完的——这些书里的文字,悄悄塑造了他的世界观,也为他后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命运的转机,往往垂青有准备的人。从格尔木调到冷湖炼油厂当修井工后,王涛因一场足球比赛迎来人生转折,先是当上了体育老师,后来又改教语文,从青海到山东,他在三尺讲台上干到退休。
而傅增光当年中考落榜的遗憾,也终于在婚后参加高考并上岸后得以弥补,大学毕业后他从事宣传等工作,一直到退休,日子过得平顺安稳。他说,正因为经历了苦难,磨砺了品质,才会在后来的每一次工作中竭尽所能地做到最好。
刘凤昌转业后,获得过很多荣誉,在胜利油田工作期间年年先进,还在一次特大洪水抢险保产会战中荣获三等功,但最让他引以为傲还是格尔木的那段军垦岁月留给他的,那张荣誉证书上有胡耀邦总书记的题词:“立下愚公志,开发柴达木”。
回忆起青海的岁月,刘凤昌感慨地说:“往事如烟,每次想起在青海的日子,脑海里都是雄伟的昆仑山,终年不化的积雪。格尔木从只有一条街道、八个商铺发展到后来的楼房林立,通火车、飞机,我们很是欣慰。艰苦的生活磨砺了我的性格,那些苦难都变成了宝贵的财富。”
来自青岛的赵联全则把在青海的日子称作“寻真之旅”。“十六七岁正是懵懂的时候,在格尔木见识了酸甜苦辣,才懂得什么是‘真’。”他在工程连队挖过水渠、炸过石头,工程团解散后又去了农业连队,在青海结婚、高考,直到后来通过人才交流中心调回山东定居济南。他说,那些一起战天斗地的日子,让一群年轻人结下了“无法取代的真挚情谊”。
2023年的一次聚会
重回“第二故乡”
尽管当年一起去建设格尔木的一万多名知青,后来大部分都离开了,但格尔木始终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他们中的很多人离开格尔木时曾发誓“再也不回来了”,可是每当听到召唤,还是又一次次踏上那片土地。
不久前,格尔木农垦集团组织60周年纪念活动,石鲁生第六次回到了格尔木。和他同行的还有5位山东知青代表,火车刚到格尔木站,就看到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老战友。大家紧紧握手、相拥而泣,聊着当年的故事、如今的生活,用相机记录下重逢的瞬间。
短短几天里,他们重走了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在农场,看到新来的年轻人通过科学种植每年能收获四五十万元,石鲁生感慨“变化天翻地覆”;在察尔汗盐湖,这个1975年他曾参与挖盐的地方,如今已成了青甘环线上的热门景区,仿佛又看到当年战友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当地政府和农垦集团为他们安排了采摘活动、文艺演出,参观了现代化大棚和工厂,品尝着农垦生产的农产品,老人们的眼眶一次次湿润:“这就是我们当年想建设的格尔木啊!”
座谈会上,相关领导在发言中表示,来自山东的知青们不仅建设了格尔木,也带来了沿海城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格尔木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知青代表发言的石鲁生,看着眼前的一切百感交集:“格尔木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走上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道路。”
那些因身体或家庭原因无法回去的老知青,也通过屏幕“重返”了格尔木——石鲁生把所见所闻拍成视频,在社交平台收获了很多点赞。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聚会"
“坐上大卡车,戴着大红花,远方的青年人,塔里木来安家……”60年前,《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歌声伴着他们奔赴青海;60年后,当这首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老人们的眼角泛起泪光。
2025年9月23日,是他们远赴青海60周年的纪念日,以三连五团为主导的许多老知青从年初就开始忙活这次的聚会,有人叹息:“可能这是最后一次了,有些老战友已经走了,活着的也都上年纪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想尽办法把聚会办得隆重些、盛大些——不为别的,只为给那段燃烧的青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远在潍坊的冉昭君就是60周年聚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她在青海工作了27年,不仅在那里组建了家庭,还把爱心播撒在了青海,做过数不清的好人好事,获得了全国“工会积极分子”、青海省“优秀妈妈”、青海省海东地区“雷锋式标兵”等荣誉。20世纪90年代,冉昭君跟随丈夫回到婆家潍坊后,又把母爱送给了5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儿,两次认亲被媒体争相报道。过去几个月里,她一直远程参与筹备工作,每次接到老战友的电话或微信,她都承诺“去,一定去!”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初心不改。这群山东老知青,用青春和汗水在格尔木的大地上播撒了希望,也把“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刻进了骨子里。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看着格尔木从荒芜走向繁荣;他们更是时代的创造者,用平凡的人生书写了不平凡的青春之歌。
如今,昆仑山依旧巍峨,柴达木盆地依旧辽阔,那段“屯垦戍边”的记忆,成了老知青们最耀眼的荣光,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任晓斐 编辑:徐征 校对:汤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