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至9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和朔州市融媒体中心等中央、省、市三级媒体集中开展“朔风古韵 塞上绿洲”主题采访,以实地探访为笔,以鲜活见闻为墨,多角度挖掘、深层次报道朔州在各领域的生动实践与亮眼发展成果,全力讲好新时代下独具特色的朔州故事。
初秋的朔州,褪去了盛夏的燥热,蓝天、碧水、青山、沃野相互交织,每一处肌理都透着生态修复与自然生长的蓬勃生机。“朔风古韵 塞上绿洲”主题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山阴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右玉右卫镇黄沙洼、应县木塔、崇福寺等地,抬头可见的蓝天,触手可及的绿意,耳畔清脆的鸟鸣,等待采撷的沙棘,屋脊上穿越千年的琉璃鸱吻、夕阳下屹立千年的木塔,它们用最朴素的自然语言,讲述着从“黄”到“绿”的生态蝶变、从“古”到“今”的历史传承,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记者,都深刻感受到生态馈赠的珍贵、绿化事业的意义与历史积淀的厚重。如今的朔州,正以“古韵”为根、以“绿洲”为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山西广播电视台朔州记者站副站长樊栋华说,感触最深的是这两年朔州生态的变化,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初秋的景色特别美,到处都是园林景观,尤其是桑干河湿地公园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再抽象,而是可听、可触、可呼吸的鲜活存在。将会通过镜头和文字让更多的人看到朔州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
山西画报记者殷晓慧说,在这次主题采访中,既在古建群落中品读了历史沧桑,也看到了古迹通过数字化技术焕发生机,未来,相信这座兼具历史厚度与生态温度的城市,必将成为更多人心中的文旅新目的地。
朔州的高质量发展热潮,远不止生态的蝶变与文旅的融合。9月的朔州,一片片被盘活的土地孕育着新希望,一家家落地的企业迸发着新活力,一个个乡村振兴的典范书写着新篇章,处处都能感受到发展的强劲脉动。采访团成员深入企业车间、项目现场,认真倾听发展规划,用手中的笔记录细节,用镜头捕捉瞬间,聚焦“研发+生产”“创新+孵化”“智慧+乡村”等一个个产业协作新模式,见证朔州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山西画报朔州记者站站长王东红说,深入企业一线,科技的澎湃动能与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机扑面而来。无论是光伏项目的加速落地,还是氢能产业的前瞻布局,都生动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发展与活力的交融。
山西晚报朔州记者站站长刘俊卿说,走进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创新”和“落地”这两个词。一边连着高校的智力,一边接着地方的需求,这股子产学研拧成一股绳的劲儿,看着就有奔头。通过这两天的主题采访发现朔州有许多好的东西,这次采访结束,要用笔触去书写好文章,把它们都传播出去。
此次“朔风古韵 塞上绿洲”主题采访活动围绕“十四五”收官成效、伟大抗战精神传承、右玉精神实践、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营商环境优化、文旅融合发展七大核心主题展开。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采访团将充分利用报纸、网站、客户端、微信等多平台传播优势,以更生动、更鲜活、更接地气的方式,讲好发展故事、展现转型成果。
朔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赵欣瑶说,这不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场深刻的体验,要努力推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品力作。
山西经济日报朔州记者站站长刘成根说,采访团队走遍了朔州六个县区,还有开发区,目睹了在民生、在生态、在重点工程方面的巨大变化。作为一个省报记者,想通过手中的笔把这些变化进行报道出去,为全市推进“朔风古韵 塞上绿洲”建设起到更大的力量。
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记者郑洋洋说,这次采访之旅打破了对朔州的刻板印象,从单纯的灰色、黑色变为绿、蓝、红各种丰富起来,一个更加立体、多元、全面的朔州形象展现在记者们眼中,中央媒体也将把朔州的新变化,通过镜头、笔触,让更多人知道朔州正在向高质量发展、向着转型迈出坚实的步伐。
来源:这里是朔州
编辑:段海金
复审:李池
终审:杨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