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的抗大陈列馆要先走过108级台阶,台阶很长,仿佛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见证,道阻且长,却抵不过先辈对祖国的热爱、对战争必胜的信心。
抗大陈列馆面积很大,由展厅、抗大纪念碑、抗大群雕、抗大旧址群、抗大碑林等组成,室内共四个展厅,文字、图片、实物等结合场景复原、声光电现代展陈手段,详细展示了抗大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
第一展厅内有毛泽东在1943年时为抗大七周年的题词——站在最前线。抗大办学八期,为革命事业培养输送了20多万名军政干部,他们不畏牺牲,捐躯赴国难,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创办于1936年。1937年1月,学校从陕北瓦窑堡转移到延安,同时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9年,抗大总校离开延安,挺进华北敌后办学,校部设在邢台前南峪村。
展板上的照片、文字详细介绍了红大的成立背景、建立过程、校址分布等内容。在民族存亡危急关口,为应对军事人才短缺、快速培养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我党作出了大规模培养干部的战略决策,红大由此建立。
1937年1月,学校转移到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后,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怀揣报国之志,不远万里奔赴而来。
1939年6月1日,抗大举行了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巨大的黑白照片记录下毛泽东发表讲话的珍贵瞬间。
抗大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一边学习一边斗争,一届届学员也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保家卫国,从学校走向抗日前线,是中华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
破旧的草鞋、锈迹斑斑的腰带扣、简陋的针线包……这些旧物面目沧桑却又承载着荣光,一件件看下来,仿佛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80余年时光荏苒,慷慨激昂的《抗大校歌》依然响亮,抗大精神也依然激励着人们奋发进取,尽己之责守山河永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