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润疆”最富生命力的载体之一。9月11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采访团,走进喀什地区英吉沙县。
走进英吉沙县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村落建筑,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在古色古香的村落中,土陶的生产制作吸引了不少游客亲自体验。
“恰克日库依村又名‘土陶村’,有悠久的土陶烧制史,2006 年5月土陶村‘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庄负责人介绍。
“土陶主要分为素陶和琉璃陶两大类,其中以琉璃陶最富特色,要经过拉胚塑形、晾晒、上釉、烧制等几十道复杂的工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家里,土陶制作后继有人,儿子和儿媳们均能熟练掌握这项技艺。
阿卜杜克热木·阿卜杜热合曼是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的三儿子,从八九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做土陶,技艺最为精湛。他介绍,一开始只是想着做土陶能挣钱,现在想着要通过土陶带动旅游,为村镇发展做贡献。
当下,以复古土陶古村落为亮色,以土陶景观巷为轴心,土陶村形成了土陶制作、展示、销售、体验等环节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助力村民创业增收,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距离土陶村不远的喀拉巴什兰干村,也发展起文旅产业。这里盛产著名的英吉沙小刀,又被称为“小刀村”。
在英吉沙手工小刀工艺园里,工人们正在制作小刀。英吉沙小刀制作传承人胡甫尔·热合曼介绍,英吉沙有着约500年的制刀历史,传统的英吉沙手工小刀要经过29道工艺,方可制作完成。
小刀村不少沿街店铺是售卖小刀的。英吉沙县悦利手工艺品制作店商户阿卜杜萨塔尔·毛拉木今年25岁。2022年,从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就回到家乡创业,经营了2家小刀店铺。“一年大概能卖出1万把小刀,销售收入在100万左右。”阿卜杜萨塔尔·毛拉木说。
“英吉沙县共有5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4项,包括土陶制作、小刀制作、模戳印花布、达瓦孜。”英吉沙县委副书记、县长艾买提·吐尔洪介绍,当下,英吉沙县通过“文化+旅游”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精品旅游景点,让更多身怀传统技艺的村民吃上“文旅饭”。
英吉沙县是山东对口援疆的四个县之一。“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是推进文化润疆的重要抓手。”山东省援疆指挥部党委委员,济宁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英吉沙县委副书记齐伟介绍,“硬件上,对土陶村、小刀村等古村落进行了修缮,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软件上,重点对达瓦孜学员进行了培训,也组织了土陶村的和小刀村的传承人到山东、江西、广东进行了技能培训,对非遗技艺进一步创新发展。”
据悉,“十四五”时期,山东投入援疆资金9000万元,以建设非遗特色小镇项目为牵动,集中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集英吉沙“四大非遗”为一体,形成了链接起达瓦孜表演、刀王故居、土陶展馆、模戳印花布工作室、南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旅游资源的全域旅游精品线路。
(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新疆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