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受到登中坡山的耳闻目染,向往攀登中坡山早已生根发芽,所以每一次来怀化都会兴起登山的念头。
九月的初秋,再一次来怀化,而且呆的时间还比较长,于是终于迎来了爬山的实际行动。同行的健哥是我的室友,他登过几次山,我们来的第二天早上便约好行动计划。我担心登山时间过长,影响第二天的工作,预留了很长的时间,所以凌晨六点不到,我们就从住地出发了。
从住地到登山入口,差不多走了十多分钟,转过三个路口,就到了原怀化铁路总公司前面的彩绘墙前。这一路的彩绘,有一定特色,人行其中,别有一番新味在心头,既可以快速地浏览,又可以很快地融入,了解这一城这一街道的文化喜爱。
走完这一段弯弯曲曲的车道,转眼就到了中坡山森林公园的入口。抬头一看,门很小,有一丝旧痕迹,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门吧。门框上的字,显示这是一个公园,而且还是森林公园。进门并不需要买票,也没有门卫看守,小车与自行车也能进入,并没有什么限制。
进门之后,路的上下方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有些竹子修长,直冲云霄,但也有一些竹子垂下头来,弯成一定弧度的圆,似乎是搭成一座拱桥,或者是像一道彩虹。我对竹林是独有情钟,喜欢破土而出的生机,也喜欢虚怀若谷的胸怀,并不觉得“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是它的真实写照。有竹子的地方,大都有一丝灵气,宋朝大文豪苏轼就非常喜欢竹,甚至说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可见一斑。
继续绕行,我悄悄地记录了登山的时间,计划算一算从山脚到山顶到底要多长时间,看是不是像健哥所讲的要那么长的时间。我们走的速度比较快,追上许多与我们一样来走路的人,当然有些跑步的人也时而不时的迎面而来,也应该是属于起得比较早的人,是长期坚持锻炼的人。清晨的风,有一些凉,我们走到公园管理处附近,也是绿道起点的时候,竟然还没有流一滴汗。于是我便和健哥开起了玩笑,说今天该不会冻感冒吧。但没多久,随着坡道的加大,走着走着就开始喘粗气,于是又试着深呼吸,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想这也可能是很久没有登山的缘故吧,加上此时膝关节也有一些不适,便把速度降了下来,慢慢地开始适应这个节奏,气也不喘了,但汗水慢慢地流了出来,人的身体状态改善了不少。
绿道左拐右弯,便从一个山头转到了另一个山头,经过的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还蓄水成了一个小湖,但山中没有流水声响。驻足一看,唯有大大小小的石头布于涧水道中,而且干涸已久,所以我们断定这些山谷是没有水源的,只有在下雨的季节才会有山洪或者涧水奔流而下,偶尔也才能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吧。
这个公园还是一座植物园,里面有丰富的植被,所以一路上陪伴我们的还有高大的树木和清脆的鸟鸣声。山的背面倒是很安静,连风都没有一丝,呼吸的空气好像也是干巴巴的,于是我问同行的健哥是不是有同感,他反正是笑而不语,估计也是比较敏感,也喜欢牵强附会,其实转头一想,这里树木参天,氧分子岂有不多之理。
待到山顶,时间并不长,而且自感身体并不疲惫,于是我开始慢吞吞地准备往回走,但当在看到路仍可前进,便没有走回头路。我和健哥都不确定这个方向是不是下山的方向,尤其是我从来没有来过此山,就更加不知道了,于是在疑惑中迈步向前。走过茶花园,山路开始向下,前方是一座菩提寺,我们从旁边的路上下去,看到一块石头上刻着一个“觉”字,又围绕这个字说了不少与菩提有关的事情,似觉非觉的,也仿佛突然之间开了窍,明悟了以前从来没有想明白的事情。
这个时候,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中坡山为什么叫中坡山?回头望向上山的道路,感觉坡道并不大,爬起来也不吃力,心里面便开始嘀咕,中坡山是因为坡度为中等,所以才以中坡命名。
等我说出来,健哥说我是在胡编乱造,岂有此理,但归根结底,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此山叫中坡山,不能说服我此山为什么不叫别的名字。中坡山为什么叫中坡山,已经没有人知道,但它却早己成为市民运动观景胜地,这是实实在在的。
很快我们又到了公园西门,也就是绿道起始处,算是在山中画了一个圆,留下了圆圆满满的痕迹。
当然,我们只走过为数不多的几座山峰,而且也是走马观花,对中坡山国家森林公园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其实下山的时候,心里面还有些不以为然,直到在网上搜索了公园介绍,才知道是小巫见大巫,真是沧海一粟。真正的中坡山国家森林公园,由100多座山峰组成,有400多种植物和不少珍稀树种,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林以及大面积针阔混交林构成的天然植被群落,呈现百花争春、绿叶抱夏、红叶迎秋、翠柏伴冬的迷人景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