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思蕾 杨怡晴 长沙报道
近日,湖南博物院发布公告称,将于9月至11月举办“湘超之夜”夜间延时开放活动。不少网友直呼:湖南博物院又要整活儿了。
这些年,随着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等一批博物馆的火爆出圈,“博物馆热”频上热搜。
湖南博物院的大门外游客排着长队有序进入。(图源:湖南博物院)
但在少数“明星大馆”出圈的背后,“冷热不均”才是博物馆界的普遍情况。
“大馆”往往位于大城市、拥有大批“明星”文物,相比之下,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博物馆则缺乏区位优势和展陈资源。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脉。
因此,让更多中小博物馆也能出圈,给“博物馆热”再加把火,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命题,也是各个地方需要回答的一道考题。
没被看见的仍是大多数
“全国几千家博物馆,真正火起来的也就一百来家。”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博物馆热”的覆盖面其实并不算广。
近十年来,中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博物馆。
如此庞大的博物馆群,“叫座”的却仍是少数。
以湖南为例,截至2024年底,湖南全省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200家,全年接待观众总数7705.76万人次。然而,其中有84家博物馆年度接待观众人数不足10万人次。
长沙博物馆沉浸式演出《寻长沙》,引来众多游客观看。
这种不均衡的状态很能反映问题。正如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叙良所说,观众“用脚投票”,其结果可以反映博物馆的活力水平。
其实,一些博物馆“遇冷”的症结所在,大众早就“道破了天机”——“展出文物少,没什么看的”“场馆设施陈旧,参观体验不好”“没特色,看上去都一样”……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馆长胡孝斌也总结道,硬件条件较差、藏品资源匮乏、展陈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短缺、运行经费紧张,是中小博物馆面临的共同困境。
此前,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姜猛在《流动,让博物馆更美好》一文中分析了湖南的博物馆发展形势。
他认为,“馆藏”和“空间”的矛盾、资源分配上存在“客观缺陷”、博物馆参观“冷热不均”,是制约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运用了前沿多媒体技术。
事实上,在国家层面,中小博物馆的系统性变革早已提上了议程。
2021年,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两年后,国家文物局又指导发起中小博物馆数字助力“繁星计划”。
各地也开展了诸多探索,如湖南的“省市联动”、青海的“大馆带小馆”制度、上海博物馆的“大博物馆计划”等。
“省市联动”带来的改变
今年暑假期间,岳阳市博物馆的观众留言簿或网络评论区里出现了不少好评。
而在去年的同一时期,诸如“馆内布展有一种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感觉”“展览内容单调”“空调效果不太好,灯光也没跟上”等“扎心”评价,让该馆头疼不已。
一年时间,“差评”变“好评”,秘密就藏在四个字里——省市联动。
在岳阳市博物馆,游客近距离观看文物。
近年来,湖南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省博物馆特色化发展的意见》《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改革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推动全省文博体系实现“省市联动”铺路架桥。
而“湘见万年”文博特展则是湖南全省博物馆实现“省市联动”的关键载体。
众所周知,保存、修复、展示文物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而受制于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因素,越是重要文物,往往越集中于少数“大馆”。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祈福·宝庆——梅山文化圈雕塑与信仰”展览在邵阳市博物馆开幕。图为展览展品。
这就造成了“大馆”里珍品文物扎堆,不少宝贝甚至难有露脸机会,而“小馆”则是空有展柜缺少展品。
湖南通过“省市联动”的“湘见万年”文博特展,绑定湖南旅游发展大会,让文物流动起来,让一些珍品文物从“大馆”里的替补席变成了“小馆”里的首发阵容。
而各地“小馆”,则借力迎接“顶流外援”的机会,提质改造。
文物“开心”,“小馆”获益,游客也乐见其成。
皿方罍等文物亮相湘见万年·文物里的湖南故事(衡阳展)。
2024年9月底,“湘见万年”文博特展首展落地衡阳市博物馆,当年国庆期间接待观众11.36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5.4倍。
今年上半年,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举办地——岳阳市,借力“湘见万年”文博特展矩阵(岳阳站)对岳阳市博物馆进行全方位提质改造。
5月重新开馆后,两个月内就接待游客28万余人次,单日最高达8000余人次,日均游客量由原来的600增至4000,同比增长661%。
在岳阳市博物馆内参观的孩子们。
最近,“豕形铜尊等一批珍贵文物从湘博启程‘出差’怀化”的话题在互联网上很火。
原来,随着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在怀化启幕,得到“湘见万年”文博特展加持的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将于9月12日开馆,从全省各地过来“出差”的文物让人充满期待。
到怀化“湘见万年”
走过了衡阳、岳阳,“湘见万年”现在已走到第三站——怀化,全新的怀化市博物馆在五溪大地蓄势待发,标志着又一座中小博物馆的蜕变。
即将于9月12日开馆的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外观设计兼具现代大气风格与地方文化特色。(李长宏/摄)
通过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改革及“湘见万年”文博特展实践,湖南正让更多的博物馆被看见。
据报道,此次,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借展精品文物共200余件(套),其中,湖南博物院有58件院藏文物“出差”到怀化展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有20件(套)借展文物亮相怀化。
9月8日,一批珍贵文物在湖南博物院完成点交工作,启程前往怀化。
“新馆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多元现代化手段,全方位呈现怀化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厚重的历史文脉、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等。”怀化市博物馆(新馆)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在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建设过程中,当地特别保留了怀化市老西货场,并将之打造为展示怀化铁路文化和城市发展历史的展厅,为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标注新的文化符号。
而这,或许就是要让更多中小博物馆活起来、火起来,为“博物馆热”再加一把火的意义。
《轨通天下——铁路交通和怀化城市发展主题展》展厅外观效果图。
对于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博物馆的存在并不是一种点缀,而是一粒种子、一片土壤,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博物馆是记忆的宝库,也是身份的明镜。它让我们在回望中理解过去,在凝视中确认自我,也在沉淀中走向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