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在山西介休的乡道上,导航把我引向绵山镇小靳村时,心里还带着几分疑惑——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真能藏着值得专程探访的古建筑?直到穿过村口的老槐树,一片青灰瓦顶从矮墙后探出来,朱红的立柱在绿树间若隐若现,东岳庙的山门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出现在眼前。没有醒目的景区标识,没有熙攘的游客,只有斑驳的墙面和门前一对略显斑驳的石狮子,安静地守着这座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多为明清风格的古刹,反倒让人多了几分“寻到宝”的期待。
推开虚掩的山门,院子里的青石板路长着零星青苔,踩上去轻轻打滑。目光顺着中轴线往前,戏台、献殿、正殿、后殿依次排开,虽不算宏伟,却透着规整的气韵。戏台的屋顶有些倾斜,檐角的瓦当少了几片,露出深色的木梁,却丝毫不减古朴感——台口的木雕栏板上,刻着“八仙过海”的纹样,铁拐李的葫芦、何仙姑的荷花,哪怕历经风雨侵蚀,依旧能看清线条的灵动,仿佛下一秒,这些仙人就要从木头上走下来。正当我对着戏台出神时,一阵风吹过,献殿檐角的铜铃轻轻作响,那声音清脆又悠远,瞬间把我的注意力拉了过去。
走近献殿,才明白为什么说它是整座东岳庙的“光彩夺目之处”。光是看那密密麻麻的斗拱,就足以让人惊叹——一层叠着一层,像展翅的飞鸟般整齐排列,不用一根钉子,却严丝合缝地撑起了宽阔的檐顶。斗拱之间还藏着精巧的“象鼻”装饰,木质的象鼻弯曲着,鼻尖微微上翘,连象牙的纹路都雕刻得清晰可见,仿佛这些大象正齐心协力托着殿顶,既庄重又透着几分俏皮。伸手轻轻触碰斗拱,指尖能感受到木头的粗糙纹理,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古人匠心的见证。
再看献殿的雀替,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每一根梁枋的两端,都缠着繁复的木雕,有的是“龙凤呈祥”,凤凰的尾羽层层叠叠,龙鳞一片挨着一片,连龙爪里攥着的宝珠都透着光泽;有的是“四季花卉”,牡丹的雍容、荷花的清雅、菊花的傲骨、梅花的坚韧,被工匠们用刻刀定格在木头上,花瓣的褶皱、叶片的脉络,细致得仿佛能闻到花香。最妙的是,这些木雕不是单调的对称图案,而是彼此呼应、错落有致,站在殿外不同角度看,能发现不一样的细节——比如从左侧看,能看到凤凰的眼睛镶嵌着细小的琉璃片,阳光下泛着微光;从右侧看,又能发现龙嘴里藏着一颗小小的木珠,轻轻晃动还能发出细微声响。
抬头望向献殿的殿顶,更是被那晶莹剔透的琉璃惊艳到。孔雀蓝的琉璃瓦覆盖着整个屋顶,瓦当边缘勾勒着金边,在阳光下像撒了一把碎金。正脊中央的琉璃宝顶格外显眼,是“二龙戏珠”的造型,龙身蜿蜒着,鳞片用不同深浅的蓝色琉璃拼接而成,珠体则是通透的黄色,远远望去,仿佛真有两条龙在殿顶嬉戏,灵动又威严。连垂脊上的小兽,都是用琉璃烧制的,狮子、天马、海马……一个个神态各异,色泽饱满,哪怕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日晒,依旧没有褪色,反而因岁月的沉淀,多了几分温润的质感。
守庙的老人说,这座献殿是明清时期重修的,当时村里的人凑钱请了最好的工匠,光是雕刻这些斗拱、雀替,就花了整整三年时间。“那时候工匠们住在庙里,白天雕刻,晚上就着油灯琢磨纹样,一点都不敢马虎。”老人指着殿内的梁枋说,以前逢年过节,村里会在献殿里摆上供品,祭祀东岳大帝,村民们穿着新衣来祈福,孩子们围着献殿跑闹,连外村的人都会专程来看看这精美的木雕和琉璃。“后来日子好了,村里也没钱再大修,只能简单修补一下,可这献殿的模样,还是跟我小时候见的一样,没怎么变。”
坐在献殿的石阶上,看着殿顶的琉璃在阳光下泛着光,听着老人讲述过往的故事,突然觉得,这座藏在小山村的东岳庙,比那些热门景区的古建筑更有“味道”。它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刻意的宣传,只是静静地矗立在这里,用斗拱、木雕、琉璃诉说着古人对神明的尊崇,也展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或许,正是因为它的“不起眼”,才让这些珍贵的细节得以完整保留,没有被商业化的浪潮淹没。
离开东岳庙时,夕阳正好落在献殿的琉璃顶上,把孔雀蓝染成了温暖的橙红色。回头望,整座庙宇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只有献殿的檐角和琉璃顶还清晰可见,像一幅安静的古画。我忍不住想,如果不是特意来探寻,恐怕很难发现这座小山村藏着这样的“宝贝”;而那些像献殿这样的古建筑细节,若是没人细细品味,又该多可惜。
不知道你们在探寻古建筑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藏在小众地方的“惊艳之作”?当你看到古人留下的斗拱、木雕、琉璃时,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忍不住感叹他们的匠心?而对于这些藏在乡村里的古建筑,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呢?#波仔聊古建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