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的县府街,位于六合区雄州街道,东至文昌路,西至积玉巷,街巷北侧自明代起至1972年,一直为六合县的政府驻地。
县府街,位于滁河北岸,浮桥西侧,道路东西走向,在永宁路和长江西路之间,并且有多条支巷可以通达。不过,永宁路濒临滁河,是一条风景优美的景观路,而长江西路,则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唯有居于两路之间的县府街,处处都显露出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沧桑。
经浮桥,过滁河,至文昌街。沿着文昌街向北行走,大约百米左右,便是县府街的东端。
县府街,曾经是六合地区最为繁华的地段。街巷全长大约五六百米,路不宽,道不平。沿街两旁,大多是一些低矮的平房,偶有二层楼房,罕见多层建筑,有些房屋虽然经过了修缮,但似乎依旧能够看到旧时的痕迹。
县府街上,有着县府街34号清代民居等“六合区文物保护单位”,县府街37号民居,县府街89号民居,县府街90号民居,原六城镇政府主楼旧址,原六城镇政府会议室旧址等“南京历史建筑”,以及六合文庙,六合县衙遗址等。
县府街15号,门前挂着“十字百货”的旧木牌,已经褪色的门牌旁,还有“公房007”等其他标牌,卷帘门上,依稀可见“南京雄州酿化厂”,“十字铺售”等字样,应该是当年的店招。南京雄州酿化厂,是一家建于1958年的从事酱油、食醋、酱菜以及豆制品等生产经营的企业,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已不复存在。
县府街34号,清代民居,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护单位。
县府街34号,典型的清代民居,共三进,三进间有两座青石铺的庭院,整体风格古朴,青砖,板壁,马头墙,人字梁,雕花的窗棱,红色的屋梁……
民居为一层,最多见的是正面三开间,竖向上分为三段,基址部分为石质墙体,石材呈米色或淡赭色;中段为清水青砖墙体,上段为叠砖屋檐及小青瓦屋顶。正立面正中开间对外开门,门为实门,两侧开间分别有窗户。正门由对开实木门、石门框、石门槛、石台阶及青砖门罩构成,窗户与门同宽。
1949年后,此建筑曾经是六合县人大的办公场所,后改为干部住宅区。由于居住的原因,庭院已经被隔成若干区域,改变了原有建筑的整体风貌。
据说,这里曾经是清代的“杨氏当铺”的所在地。
县府街37号,龙池浴室。
“原国营龙池浴室大门”,2019年11月列入“南京历史建筑”名录,编号NJ0208。“建于解放初期,砖混结构,红砖墙体,外置水刷石,体现了当时六合建筑的特点。”
“县府街37号民居”,2019年11月列入“南京历史建筑”名录,编号NJ0201。“建于民国时期,原为公共浴室,单层砖木混合结构,小青瓦坡屋面,外立面为灰色清水青砖墙,是当时公共休闲建筑的遗存。”
龙池浴室,至今仍在正常运营,这里不仅是沐浴的场所,也是时代的变迁见证。
据说龙池浴室于1904年(清代光绪30年)开业,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浴池下通地龙火道,水用煤烧,池水淬而爽。2014年拆除了传统的“老虎灶”,改用液化气锅炉,但依旧保留传统的烧水工艺,即用燃气灶加热“地龙锅”中的水,再注入大池子,这样的做法能够确保洗澡水具有独特的“暖暖软软”的感觉。
澡资14元,擦背22元,修脚11元,拔罐20元……,据说十年前的澡资仅为8元。
弥漫着雾气的浴室,磨得光亮的竹签,休息厅的躺椅,没有花洒的淋浴头,台式的电视机,一切恍若都定格在过去的时光里。
县府街56号,“六合县六城镇人民政府大门”,2019年11月列入“南京历史建筑”名录,编号NJ0207,“建于1980年代,单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现了当时城镇行政建筑的特点。”
白色的围墙,高大的铁门,两侧门柱上依稀可见“中国共产党六合县六城镇委员会”和“六合县六城镇人民政府”的字样,门楣上还有“阳光之家”四个大字。透过铁门的栅栏,可以看见院内杂草丛生,杂物成堆,一片萧瑟的景象。
六城镇为六合县治所在地,统称县城。1949年至1956年期间,县城设四镇(天一、仁和、古棠、观滁),1956年至1957年,并区并乡,成立六城镇,1958年六城镇与冶铺乡部分大队合并,成立六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4年更名为六城镇人民委员会,1983年至1999年,大队建制改为村建制,2000年3月,与灵岩镇、龙池乡合并成立雄州镇。
大院内还有两处“南京历史建筑”,分别为编号NJ0199的“原六城镇政府主楼旧址”,编号NJ0200的“原六城镇政府会议室旧址”,只是大门紧闭,无法前往。
县府街89号,民居。
“县府街89号民居”,2019年11月列入“南京历史建筑”名录,编号NJ0202。“建于民国时期,单层木结构,小青瓦坡屋面,南北向一进院落。”
继续前行,前方可以看见高大的院墙以及拱形的圆门,那里便是“六合文庙”。县府街横穿文庙的东西牌坊,道路的南侧是泮池,北侧是殿堂,再向西,依旧还是县府街。
县府街76号,六合文庙。
六合文庙,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860年至874年),后历代废兴不一,先后易址搬迁七次,重建七次。清代咸丰8年(1858年)庙毁,同治9年(1870年)在原址上重建。文庙地处城区西南部,为江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其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另外还有奎星亭、照壁、泮池、棂星门、戟门、东西庑、崇圣堂、明伦堂等建筑。
六合文庙,总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有房屋85间,其始建年代仅次于山东曲阜、江西萍乡的孔庙,名列第三,建筑面积名列第五。1995年4月,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六合文庙,自然也是不得而入。能够看见的只有照壁、泮池以及高高的院墙。
照壁紫红色的墙上有着“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照壁前竖立有文物保护碑;泮池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池内壁砌有石墙保护,池面建有半月形护石栏;牌坊的坊额上并没有“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等文字,而是依稀可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一些文字痕迹。
经过六合文庙,继续前行,依旧是县府街。
县府街90号,民居。
“县府街90号民居”,2019年11月列入“南京历史建筑”名录,编号NJ0203。“建于民国时期,单层木结构,南北向四合院,坡屋面。”
再向前,便是县府街的西端,县府街与积玉巷相接。
东西走向的县府街,还有着一些支巷,可以通往长江西路或永宁街,如大官巷,商会巷,通玄街,汪家巷,袁家巷等,在这些街巷中,也有着诸如汪家巷1、3号民居,汪家巷5号民居,通玄街4号民居,通玄街6、8号民居等“南京历史建筑”。
通玄街4号民居,“南京历史建筑”编号NJ0197,“建于清末民初,单层木结构,南北向一进院落,外立面为青砖墙体,山墙用五峰马头墙。”
通玄街6、8号民居,“南京历史建筑”编号NJ0198,“建于清末民初,单层木结构,东西向两进院落,外立面为青砖墙体。”
汪家巷1、3号民居,“南京历史建筑”编号NJ0195,“建于清末民初,单层木结构,小青瓦坡屋面,南北向四合院,外立面为灰色清水砖墙体。”
汪家巷5号民居,“南京历史建筑”编号NJ0196。“建于清末民初,单层木结构,小青瓦坡屋面,南北向四合院,外立面为青砖墙体。”
滁河北岸,浮桥以西,一条老街,悄然无息。古时候曾繁华似锦,人来客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县府街作为六合地区中心,依旧延续着旧时的繁华,被人们称为“前街”,而后来的商业中心长江路,则被称为“后街”。
如今的县府街,只是一条行人稀少的小巷,与其说尽显岁月的沧桑,不如说残破不堪,街上的很多房屋都已经成为危房,门前那椭圆形的“公房”标牌依旧还在,仍旧居住在这里人们,似乎还沉浸在昔日的岁月之中,而不愿意离开……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县府街,街巷。位于六合区雄州街道建成区境。东至文昌路,西至袁家巷。古名骑鹤街,街北侧自明代起,经清代、民国至1972年,均为六合县政府驻地,故改名为县府街。‘文革’中曾名红旗大街。”
县府街,之所以有其名,是因为“街北侧自明代起,经清代、民国至1972年,均为六合县政府驻地”。曾经的“县衙”位于何处?2009年出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京重要新发现》一书中称,“六合县衙”位于“雄州街道县府街34号”。而2021年出版的《雄州街道志》中,则称古县衙的遗址范围为,文昌街之西,大官巷以东,县府街之北,长江西路东口南北两侧,呈南北宽,东西窄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
自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六合县衙迁至滁河北岸,至清代到民国中期,县衙(县政府)一直在此地。民国26年(1937年),战争的炮火将古县衙夷为平地,所有建筑物都荡然无存,后来经过清理瓦砾,填平弹坑,县衙遗址成为了广场;民国35年(1946年),广场被建成公共体育场;1976年,体育场迁至新址,此处成为了六合县公安局等单位所在地。
古县衙西侧的街巷为“大官巷”,而之所以如此命名,正是因为其紧邻县衙。《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大官巷,街巷。位于六合区雄州街道街区,旧县府署西。清代有巷。因是公共通道,‘官’即‘公’,且与北段小官巷相对,故名。”
六合县衙,据考证始建于晋代,后经历代知县复建、修建、迁址,时毁于兵火,于清代同治6年(1867年)复建。最早记述县衙旧址的史料为南宋时期的《嘉定六合县志》,称“县衙旧址在城南门里街西”,南宋绍兴30年(1160年)县衙毁于战火;嘉定7年(1214年),知县刘昌诗重建,造敕书楼,建宣诏、颂春和清风三座亭阁;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胡有源将县衙迁至滁河北岸,宣德、正德、嘉靖年间,均对县衙进行过重建和维修。清代雍正7年(1729年),知县苏作睿重修,乾隆46年(1781年),知县何廷凤修整,咸丰8年(1858年)毁于兵火,同治6年(1867年),知县莫祥芝复建。
清代《六合县志》中记载,县衙有“照壁一道,左右栅栏牌楼二道,头门五间,西首监狱一所,东首文昌祠、土地祠、仪门五间,东西角门各三间,大堂三间,东银西册两库各一间,堂外东赞政厅三间,西架阁库三间,堂下卷屋三间,东首吏户礼三房及承发科民班房,西首兵刑工三房及皂班快班两房,甬道中建戒石亭二堂五间,前为宅门,西有花厅三堂,后有幕居堂,西为内宅,堂东为厨房,仪门外马盐两快班房,西马号旧址,……发配军流犯班房一所,监墙外围墙一道,正西起至东北止,计长八十丈余”。
县府街,东自十字街口,西至老城隍庙门口,由儒学街与骑鹤街(东段)合并而成。
明代嘉靖《六合县志》中记载,“骑鹤街,在县治前”,“通玄街,在县治西门”。
明代嘉靖《六合县志》中记载,“德政坊,在县治前骑鹤街内”,“善教坊,在县治前骑鹤街内”。“太平坊,在县东骑鹤街内”……,所谓“坊市”,其中云,“今之坊市,凡郡邑皆有之,大要别民之居址,便民之贸易,为民生计也。”
都说“一条县府街,半部六合史”,或许,这里的每一片青石都记录着曾经的岁月,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