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张晓英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将青海的“天赋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带动更多群体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路径。
多年来,政协委员们十分关注我省文旅发展和就业工作,在各级协商平台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围绕文旅融合和带动就业等议题,深入调研形成提案,助力文旅发展与就业保障互促共进。
9月2日,省政协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围桌而坐,就“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带动更多群体就业”深入交流,广泛协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为加快我省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带动更多群体就业出谋划策。
党政所需 政协所为
当前青海生态旅游业正处在加速转型关键期,省委提出要着眼“十五五”,在做强做优生态旅游产业上出实招见实效的工作要求。
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是人民政协履职的根本遵循。
“围绕‘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带动更多群体就业’这一主题协商建言,是省政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的实际行动,对于进一步推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工作要求具有重要意义。”省政协主席公保扎西在主持座谈会时指出。
调研是人民政协履职的基础前提。唯有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建言才能贴合实际,为精准协商筑牢根基。
承办此次协商议题的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于今年4月份启动调研,制定调研方案、组建调研组、选择调研地点。
调研组到省直相关部门深入了解文旅融合发展和带动就业情况,深入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与文旅管理人员、从业人员、非遗传承人、基层群众等面对面交流,掌握文旅发展痛点、就业市场实情等一手资料。同时,调研组还到广西、贵州等地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做法。
调研中,委员们深深感到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同样发现,由于我省地域广阔,市州县区、城乡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工作基础不同,还存在着一些工作发展不平衡和短板弱项。调研结束后,成员们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分析研究我省在文旅融合、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并结合各自专业领域,提出了意见建议。
提升视野 开“方”指“路”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强调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推动青海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既要推动本地设施、服务、人才、治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又要能够对国内外游客产生双重吸引力。”省政协委员张永善在发言时开门见山地表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要在“国际化”上做足文章。
张永善所说“国际化”,即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服务质量的国际化、旅游形象的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国际化。他建议,启动国际化目的地建设试点工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旅游产品;不断完善交通设施,优化绿色交通布局,推动“生态饭店”“生态民宿”等创建工程,增加住宿设施的生态化内涵,制定住宿业管理和等级标准;打造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节庆,提升国际性节事活动影响力;加强旅游人才培养与开发,制定“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才培养计划”,规范旅游从业秩序,健全旅游人才流动及保障制度。
三江源地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已开发可可西里、扎陵湖等多处具有世界级生态资源禀赋的国家级景观和省级景观。
“三江源区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国家公园全民公益事业,需通过科技手段破解自然限制、制度创新平衡保护与发展来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群众创业就业。”省政协委员杨占武说。鉴于此,他建议,开启云端生态教育工程、打造气候适应性产品矩阵,如针对青年群体,由旅游部门、教育部门以及NGO机构联合发起三江源生态环境教育的云活动,针对其他人群开展科普形式的云游活动;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建立生态旅游产品认证体系,策划开发高水准生态旅游旗舰产品;进行绿色金融创新,发行“中华水塔生态债券”,投资可降解栈道和光储充一体化补给站,开发文创众筹平台,推出动态数字藏品和智慧监测设备认购项目。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薛华菊发言时说,“破解‘守着金饭碗找饭吃’的困境,始终是文旅产业升级的核心命题。”
困境如何破?薛华菊建议,五维协同激活生态价值。精准拓市方面,在上海、北京等城市高端商圈设立“青海生态体验馆”,与云南、四川等省区建立“客源互换联盟”,共享远程市场资源,提升省外游客占比;消费升级方面,在青海湖、塔尔寺景区周边布局“非遗工坊集群”,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零碳营地”,改造经济型酒店为主题文化驿站,开发“青海文旅消费App”,引导二次消费升级;就业共富方面,联合高校设立“文旅创客学院”,分季推出旅游主题活动,推行“景区股份+技能入股”模式;产品创新方面,建设5C自驾营地,推出“柴达木盆地探秘穿越”,以喇家遗址、热水墓群为核心,打造“青海文明探源之旅”;主体赋能方面,构建“数字化抗风险生态”,引入龙头企业,联合本地企业整合景区运营、文创开发等业务,免费为中小商户提供线上运营培训,建立“文旅企业互助联盟”,开发“旅游淡季经营险”,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引导宗教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服务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完玛冷智发言时说。他建议,推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双向融合,在自然生态旅游中深度嵌入民族元素、人文旅游,讲述各民族各宗教对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维护边疆安宁所作贡献的生动故事;构建自然+人文“双生态”青海旅游新布局,紧扣“一芯一环多带”格局,在“一芯”,以塔尔寺为金名片,打造丝绸之路南道各宗教中国化历史人文线,在“一环”,打造环湖宗教人文景观休歇线,在“多带”,打造唐蕃古道宗教历史探源带。
省政协委员肖顺琛结合玉树藏族自治州发展实际,建议,依托多元自然禀赋与独特地方特色,植入丰富旅游业态,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打造三江源个性化深度观光体验;深化与周边省州市联动,着力构建对外旅游大通道,全力打造三江源生态文化大环线、通天河沿生态文化体验环线、可可西里科考研学环线、唐蕃古道康巴民俗风情线、古道峡谷秘境穿越线,合力构筑青南藏北旅游黄金环线;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构建“旅游+”格局,深化文旅融合;大力发展线上文博和以高度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产品与服务。
协商交流 凝聚共识
委员有建议、部门有回应,在这一问一答间,与会人员围绕协商主题达成了共识。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马金刚结合本职,就委员、专家们提到的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他表示,将认真组织学习,充分吸收各位委员提出的建议,研究落实具体措施,着力抓好顶层设计、生态旅游、多业融合、人才培养、宣传推介等方面工作,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更多群体就业。
“专业人才短缺、就业质量与群众期待不匹配等问题,既是省情实际,也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正是我们的短板弱项,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加倍努力。”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贾乃鸿在发言时说。他说,“就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体系、推动旅游人才国际化等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聚焦‘引、育、留、用’关键环节,综合施策。就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就业、构建‘定向培养+促进就业’模式等提出的建议,我们将落实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求,会同产业部门持续推进产业就业协同、拓展就业空间、帮助重点群体就业,实现产业与就业互促发展。”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晓莉全面回应了委员、专家们提出的关于编制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适旅化配套设施、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等方面的问题,表示,将以机制推进、路网完善、功能拓展、模式创新、宣传推介为重点,加快构建“快进慢游”交通旅游网络,推动建设交通路网“一张图”系统,丰富沿线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同时,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会同周边省份谋划玉树至昌都、同仁至夏河等旅游通道,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为我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交通支撑。
“希望各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准确把握我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博大性、多样性、国际性、珍稀性、文化性和生物性,深入挖掘高原特色文旅资源,持续擦亮‘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金色名片,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公保扎西强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