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国务院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作报告时指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优秀文化资源、创意设计深度融入旅游发展,引领旅游提升品位、丰富内涵,有力促进了旅游业发展提质增效。旅游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文化价值、人文精神,有效提升了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
报告介绍了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举措和成效。报告显示,在促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方面,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机制新方法;发展“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馆游”,发布近400条文物主题游径。在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方面,将融合发展纳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推出人文、建筑和时尚相融合的城市漫步线路;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同时,在优化融合发展的基础环境方面,报告显示,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推进综合监管,治理“黄牛”倒票、强迫购物、不合理低价游等突出问题;优化旅游住宿、餐饮、厕所、交通等服务,支持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的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等旅游服务。
“2024年国内出游56.15亿人次,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2024年全国7046家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文创产品成为‘把文化带回家’的重要载体,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1年销量突破200万件……”孙业礼介绍。
报告也提到,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文化和旅游深度互动不足,对优秀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有的地方未能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产品供需结构不够合理,适应消费新趋势、新需求的产品还不够多,节假日热门景区人满为患、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现象较为普遍;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等。
孙业礼在谈及下一步重点工作时表示,要深化文化资源挖掘阐释利用,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度假区、街区,推出更多非遗特色旅游产品、线路和目的地,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活态传承。要全链条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鼓励文艺院团参与旅游演艺创作演出,将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创新发展工业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支持发展集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商业消费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推进文明旅游,营造文明旅游环境。
(本报记者 杨桐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