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湾”注定会成为老银川历史的一个代表性名词!因为它的出现本身就不简单!它其实是红花渠流经银川老城东的一条渠中的三个弯的总称。简单点来说,它的出现跟红花渠有关!
公元1020年,李德明动了迁都念头,于是借由“贺兰山紫气频现,有潜龙出没”,开始役工数万,让汉臣贺承珍督造建设河西怀远镇,后改名“兴州府”。
作为都城,同时工程量又浩大,为了方便工程用料的运输,于是贺承珍遣民工从唐徕渠开凿红花渠引水到城南。那时候的红花渠不是红花渠,是作为兴州府护城河以及运输用的漕运渠来出现的。
水引到南门了,因势利导继续往东门引,绕过了南门,一下折向东北,由于是绕城墙,需要把渠修成一个大湾,于是第一个湾出现了。大概是从南门桥到南薰路上。
弯拐过来了,为了方便运输材料和用水,于是根据地形,再弯一个湾,减缓拐弯带来的水势,就这样,第二个湾出现了,从南薰路一直到东门桥头。
从东门桥开始,渠开始了拐第三个弯,这时候,渠修窄些,让渠水流动加快往下游流。
这就是银川俗话说的:一湾大,二湾缓,三湾急的由来!
【现在的东门桥】
这条渠后来改名为红花渠,是因为明朝时期,从东门桥开始,渠的东岸遍种红花。每到开花时节,人们出城,可以看到潺潺渠水都被红花映红了,非常好看,于是叫其红花渠,而东门桥则叫“赤澜桥”。那时候在东门桥看红花映渠水,乃城东一景!
这种红花,是用来给朝廷那种绛红色服装染色用的,由于是上贡朝廷,于是,红花渠又被称之为“贡花渠”。如今红花渠两边的巷子还被称作“贡花巷”的。
后来由于有些劳民伤财,于是巡抚上奏请求撤销上贡,以减轻负担,获准奏。但是名字却流传并沿用了下来一直到今天!
从西夏灭亡到新时代的到来,这条红花渠也是几经兴废。它从西夏时期的护城河(漕运河),到元朝郭守敬重新浚通为灌溉渠,沿用至清末民初,随着南门外红花渠头道湾(大湾)两边的人口增多,渐渐成为了人们熟知的义庄,到了新时代,成为了民乐小区,而灌溉功能的消失,生活用水的倾倒,让这条渠也成为了著名的“银川版龙须沟”。
新世纪到来,银川下大力气整治红花渠,于是红花渠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条景观渠。可惜的是,由于下游(上海路以北)被完全填埋,红花渠里的水也变得干枯,水润不再!红花渠也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而有关“三道湾”,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其实指的只是“头道湾”,因为民乐小区人口增多,在时代发展中成为了一个城中村,这里藏污纳垢,致使“三道湾”也显得声名狼藉,更少有人关注真正的“三道湾”历史了。
这次城市更新,对红花渠沿线的民乐小区、高台寺小区、满春小区等城中村进行拆迁改造,不知道会给红花渠的“三道湾”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期待能让“三道湾”重现历史的荣耀和本来的风韵吧,因为它承载了银川老城近一千年的历史,故事多多,人文风情底蕴深厚,也能为银川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风采。
如果只是简单的城市更新,拆除重建小区,简单绿化甚至是填埋,那就太可惜了!
拭目以待!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