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安日报】
本土作家们携手走进深圳湾实验室,聆听科研人员讲述前沿课题,在实地参访中激发创作灵感,科幻小说集《S实验室》应运而生,引发广泛关注;周末的深圳科技馆人潮涌动,家长与孩子共同登上驶向未来的“大飞船”,沉浸式感受高科技的神奇魅力;以“科学”命名的公园,变身“科幻世界”体验地,星空影院与科幻影像交织,为市民带来别样惊喜……
深圳科学技术馆。
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景象,正逐渐成为光明区的“新常态”。在光明科学城,科学不只是躺在实验室里的高深论文,更是可触摸、可体验、可品味的有趣日常。这里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顶尖科技资源“溶解”于城市肌理,转化为强劲的文旅吸引力。
数据显示,今年暑期(7月-8月),光明区游客量同比增长35.83%,过夜旅客更是达到62.13万人次,同比增长18.5%。不难看出,“科学+”正在成为光明“好玩”的内生动力与强劲催化剂。
深圳科学技术馆以“科技+互动”的独特魅力圈粉无数。
“顶配”实验室 成光明文旅靓丽名片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勇担使命、积极作为,多个“大国重器”相继落地和投入使用。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正式运行,备受关注的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院科学院永久院区也已顺利封顶,被著名科学家颜宁称赞为“深圳速度”。
目前,光明科学城已落地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助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促使区域创新动能强劲迸发。这些大科学装置和高端科研院所,不仅是科学家开展创新的核心平台,也成为市民群众、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沉浸式体验科研一线的绝佳场景,是光明最具特色的高端文旅资源。
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动人的场景不胜枚举。今年夏天,凤凰街道塘尾社区组织20名青少年走进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参观“大脑等比例模型”“声光电控制系统”“细胞科普小屋”等互动展区,孩子们走进生物样本实验室,亲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胞与微生物结构。4月,深圳理工大学附属中学47名师生走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通过专家讲座与分组实践,近距离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还有一批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感知前沿科技脉搏,提升科学素养。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光明区委宣传部的策划下,区作家协会组织骨干会员赴深圳湾实验室、科学公园开展文学采风,结合本土元素积极创作,推出了光明区首部科幻小说集《S实验室》。这些作品融汇量子物理、生物基因工程、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科学知识,凭借独特艺术手法,编织出科学与人性碰撞、技术与伦理博弈的未来故事,进一步拓展了光明科学城的文化气质。
正如一位科研人员所说:“大科学装置不该是冰冷的,它也可以很‘好玩’,成为点燃下一代好奇心的火种。”
“流量”科技馆 让“科技研学”成新风尚
深圳科技馆犹如一艘“大飞船”,稳踞光明科学城核心区域。其高颜值与现代化气质,使它在开放之初便成为“流量之王”。该建筑以自然形态为灵感,采用U形布局融合未来设计与生态理念,38米的超高中庭构建出立体叙事空间,外形酷似一艘停靠于未来港湾的星际航船,极具视觉冲击与科技象征。
馆内设有四大常设展厅,创新展项达950个,位居国内科技馆前列,其中互动体验类展项占比超80%,打造出一批体验感强、艺术性高、震撼力足的原创展陈。它以“数字文明、创新未来”为主题,通过场景驱动实现沉浸式展示与体验,为观众带来科技、艺术与文化交融的全新感受。
作为暑期文旅市场的“核心磁场”,深圳科技馆7月-8月累计接待游客91万人次,成为亲子游与研学游的首选目的地。
光明区顺势而为,以科技馆为主体,整合旅行社与研学机构资源,联合深圳科普发展公司、虹强研学、搜旅旅行社等专业机构,市场化推出“科探成长·科创未来两日营”“深港5日研学游”等30余个主题研学产品与课程,“科技研学”蔚然成风。
此外,光明区创新推出“票根+”优惠计划,持科技馆门票可享合作酒店特定房型最低五折、免费升级房型等福利;同步实施“畅游光明”计划,联动光明温德姆至尊、美爵、福朋喜来登等10家重点酒店推出暑期限量五折房型,带动多家星级酒店持续满房,数据创历史新高。暑期在光明过夜的游客达62.13万人次,同比增长18.5%。这一重要数据,折射出光明的“好玩度”正在大幅提升。
“网红”公园里 科学与艺术浪漫“邂逅”
夏末秋初,光明科学公园推出“科学艺术在光明”系列活动,以“科学+艺术”打造沉浸体验空间,吸引近5万人次参与。公园成为广受欢迎的“科幻打卡地”,3D打印巧克力、脑控爆米花、VR火星漫游、机甲对战等项目,让市民在互动中感受科技、畅想未来。
科学公园风景如画。
激光束划破薄雾、智能机械狗随音乐斗舞、荧光舞团用身体画出流动星光……“光明科学艺术季”启动仪式上,科学公园以一场“灯光+科技+艺术”的启幕秀,将“未来感”从屏幕引入现实,成为市民可步入的“幻境天地”。科学与艺术,在这一刻打破“次元壁”,在熟悉的公园夜空下完美交融。
你甚至可以在科学公园欣赏一场“科幻大片”:绿色草坪上,以夜空为幕,公园化身露天影院,展出来自第一届光明科学城“创意未来”科幻短片大赛的六部获奖作品。内容涵盖未来生活想象、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碰撞、温暖治愈的小故事……人们静坐观星或注目银幕,生活的诗意与科技之美悄然绘就。
虹桥公园“蝶舞虹桥·生态艺术季”活动。
在“网红地标”虹桥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自然观测”“夜观昆虫”“湿地生态研究”等主题研学轮番上演,孩子们手持仪器走进山林,实地探索生物多样性。暑期,虹桥公园更以“蝶舞虹桥·生态艺术季”为核心推出10余场活动,融合艺术、音乐、美食与自然探索,掀起生态研学热潮。
师生走进科学公园开启研学之旅。
在“老牌”红花山公园,一场场精彩的非遗活动接续上演。以“创新活化、传承共生、共享赋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突破传统模式,打造“3+2+1”立体活动矩阵,呈现传统非遗、现代科技与生态休闲融合的文化盛宴。
公园化身“城市会客厅”,自然休闲引领新风尚。今年夏秋之际,光明区以“科技+”理念推出20余场“好玩”的公园主题活动,累计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公园之区”名片越擦越亮。
光明大地上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光明科学城富有趣味的科学氛围,不仅吸引八方游客,更成为汇聚高端人才的强磁场。对在此工作的科研人员而言,一座好玩、宜居、充满活力的城市,正是对他们智慧付出最温暖的回应。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和高品质公共服务配套持续完善,越来越多科学家和青年科技人才选择扎根光明、安居乐业。他们白天探索未知,夜晚和周末则融入城市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场景——在虹桥公园观测自然,在科技馆带孩子体验未来,在科学公园感受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夜晚……科学,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青年人才以球会友。
更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区创新实施“科技委员”工作机制,推动科研人才从实验室走向社区、校园和企业,实现才智与基层治理“双向赋能”。一批批科研工作者结合专业特长,与社区党委“结对”,参与科普讲座、技术咨询和青少年科学教育等公益服务,让高深的科学知识生动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今年,光明区新选聘49名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兼任社区“科技委员”,实现全区37个社区全覆盖,常态化开展科技服务,不仅显著提升了基层科学素养,也增强了科研人才的社会归属感和价值实现感。
“在这里,科学不仅是事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座城市懂科学,更懂得如何让科学‘好玩’起来。”一位在光明工作了5年的青年博士如是说。
昔日被笑称为“深圳西伯利亚”的光明,正被科学点亮成一片充满惊喜的热土。如今,人们提到光明,讨论最多的不再是农场和乳鸽,而是科学城。光明区抓住了科学带来的珍贵“流量”,以“科学+”为统领,系统谋划“出圈”举措,吸引越来越多人驻足停留、住上一晚,细细感受这座科学之城蓬勃的心跳。当“流量”变“留量”,照亮的不仅是城市,更是人与城共同成长的崭新未来。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黄国焕
编辑 汪文成
本文来自【宝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