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七里花海
初秋的阳光,为河湟谷地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走进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山庄村的七里花海,朵朵簇簇的繁花如大地缀满的繁星,以绚烂色彩点燃了秋日的热情。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刷屏朋友圈的“网红花海”,曾是荒坡裸露的闲置土地?“过去村民靠天吃饭,现在守着花海就能赚钱。”景区负责人指着不远处错落有致的民宿区介绍,当地以“村集体+企业”模式盘活荒地,不仅让昔日荒坡变“花坡”,更让村民在家门口端上了“旅游碗”,实现了生态与民生的双赢。
若说七里花海是海东日间游的“颜值担当”,那互助土族自治县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的“夜游模式”,便是解锁乡村夜生活的“密钥”。白天,漫山格桑花与农耕体验园勾勒出田园画卷;夜幕降临,灯光长廊点亮山谷,土族阿姑身着七彩袖服饰,伴着安召舞曲跳起欢快舞蹈,篝火晚会的火光映着游客的笑脸,彻底打破了乡村夜晚的沉寂。“以前看完花就走,现在能玩到天黑、再住上一晚,沉浸式体验土族风情,旅途更有滋味了。”来自西宁市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
作为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海东的魅力远不止于自然风光,更藏在各民族交融的文化肌理中。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篱笆楼里,撒拉族老人用古老“口弦”奏响民谣,悠扬曲调里满是岁月韵味;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文化园,游客可亲手学习揉面、拉面,在指尖翻飞间读懂“一碗拉面闯天下”的创业故事;在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群中,皮影戏、传统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轮番展演,让人仿佛穿越千年,触摸河湟文化的厚重底蕴。
“周末放松·去趟海东”,如今已成为青海周边游客的共识。这份吸引力的背后,是海东市对全域旅游的精耕细作。
从“说走就走”的便捷交通,到“四季有景”的特色活动,海东市一步步织密全域旅游网。依托“兰西城市群”核心区位优势,构建“两横三纵”高速路网,与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形成“半小时交通圈”,自驾、高铁、旅游专线公交多式联运,让“说走就走的旅行”照进现实。以季节为轴打造的文旅活动更成亮点,春季“河湟踏青季”邀客赏梨花朵朵,夏季“丝路花儿艺术节”唱响高原欢歌,秋季“农体文旅商融合盛宴”传递丰收喜悦,冬季“青海年·最海东”活动让游客在冰雪中感受民俗年味。
细节处的人文关怀,更让旅途暖意融融。如今的海东市,旅游厕所已实现景区、交通沿线、乡村旅游点全覆盖,无障碍设施配备率达100%;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可享景区门票减免;智慧旅游平台支持实时查询人流、预约门票、预订民宿,让出行更省心。“不仅景美,服务更贴心!带父母来海东旅游,工作人员主动提供轮椅、帮忙规划路线,特别舒心。”来自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的游客王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
眼下,海东市正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加速转型。北龙山森林公园的林海氧吧、柳湾彩陶博物馆的史前文明、十二盘公路的网红打卡点……一个个特色景区如珍珠般串珠成链,串联起“河湟文化体验线”“黄河风情自驾线”“生态康养休闲线”等精品旅游线路。海东市还与兰州市、西宁市等周边城市共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合作机制,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文旅短视频,让“海东文旅”成为网络热词。
“河湟福地·最美海东”,当这句赞誉从游客口中自然流露,“周末放松·去趟海东”早已超越宣传口径,成为海东市以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的生动注脚,它藏在七里花海游客定格美景的笑眼里,藏在土族阿姑盘绣针线下的彩线里,更藏在每一位游客带着满足与惦念的归途里。
如今,在海东这片热土上,“四季皆景、全域可游”不再是蓝图,而是游客脚下可及的风景、心中难忘的体验。若你想寻一场“诗与远方”的约会,不妨趁着某个周末出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故事,每一次相遇都满是惊喜,正等待着与你共同续写河湟谷地的文旅新篇。(全媒体记者 周晓华 摄影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