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繁盛热闹的城南,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故事。在热爱泉州古城的人们的接力守护、记录、传播下,城南往事正在被更多人看见、听见。蔡永怀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城南人,也是泉州文史作家、古城讲解员;既是这片土地的孩子,也是城南文脉的守护者。
蔡永怀在线上平台的视频中介绍城南“路角头”
一座举人故居
引出革命先烈故事
泉州古城城南,宋元年间十分繁盛。这里坐落着一座鲜为人知的老宅——清末举人吴曾故居,而这座老宅的发掘得益于蔡永怀倾尽心力的查证寻访。最初,他在翻阅文史资料时,注意到文史专家陈泗东在《清代末科泉州的举人进士遗闻录》中留下的记载:“吴曾,郡城南门横街人。具体情况不详。”寥寥数语,让他对这位“语焉不详”的举人产生了兴趣。
横街21号为吴曾故居(来源:温陵社区)
文献记载,城南横街北侧恰有吴维纯故居,前门开在横街,后门直通公婆巷。最初,蔡永怀以为吴维纯是吴曾后人,上门询问后得知并非如此。“对面吴家的老太婆,早年我们都叫她‘举人妈’,你们去问问看?”无意间的一句话,帮助蔡永怀确定吴曾故居位于城南横街21号,顺利完成查证。
城南横街北侧的吴维纯故居(蔡永怀 摄)
这座老宅门楣上“灵源衍派”四字清晰可见,三进院落带着闽南特色,出砖入石,还藏着不少西式造型的烟炙砖拱门。除了举人的好学励志,这里还有一段感人的红色故事。据吴氏后人讲述,吴曾中举后曾在县衙任师爷,他的孙子吴岺就出生在横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吴岺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城南“谦和布行”职员的身份秘密开展工作。这段往事为古厝添了不少历史使命感。
吴曾故居内的西式造型的烟炙砖拱门(来源:温陵社区)
更让蔡永怀惊喜的是,吴曾后代竟是自己儿时玩伴小吴的祖先,“他家有飘香的花木,还有杨桃树、番石榴树,我们爬树摘果,吃得满嘴甜香。”美好的童年时光与老宅的百年往事,叠加成泉州人心中的古城——既文雅,又温情。
“最窄”巷
让外国游客慕名打卡
吴曾故居旁有一条小巷,长四五十米,因其前宽后窄,状如畚箕而命名,名为“畚斗巷”。斗转星移,这条巷子因为太小、太窄,平时经过的人不多,也鲜有人特地留意。巷子最窄处仅37厘米,行人须侧身而过,堪称“泉州最窄小巷”,也正因如此,这条“隐于市”的小巷焕发新生,在大众视野中有了“名字”。
横街21号吴曾故居旁的窄巷“畚斗巷”(蔡永怀 摄)
因窄闻名,如今这条巷子成为“网红巷”,引得许多年轻人专程来体验“最窄巷”的风情,甚至连外国游客都慕名来“打卡”。这里曾举办过“遇见城南”街巷挑战活动,还被纳入了学生研学课程,参与者直呼“有趣”。
畚斗巷最窄处仅 37 厘米(来源:温陵社区)
城南是一辈子的魂牵梦萦
横街所在的城南片区在历史上商贾云集,不仅保存着丰富的海丝遗迹,更孕育了众多名人雅士,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蔡永怀家隔壁就是民国时期泉州商会会长、原振兴小学的创办者蔡鼎常的故居。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从小就对泉州人文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多年来,他潜心钻研泉州文史,穿行于城南的街巷之间,一点一滴地收集、整理着珍贵的城南记忆,为这座古城留存下一份独特的文化档案。
作为古城讲解员,蔡永怀在天后宫为市民游客提供讲解(受访者 供图)
蔡永怀撰写发表了上百篇关于泉州人文历史的文章,出版了《聆听风的絮语》等著作(洪娜娜 摄)
蔡永怀为潜心钻研泉州文史而设的一方书房(受访者 供图)
什么是城南风情?有人说在街巷宅第之间,有人说在耄耋老人口述中,还有人说在早市炊烟里面。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南。对蔡永怀而言,城南是一辈子的魂牵梦萦:“我出生在泉州城南横街的一座古大厝里,城南于我有着深深的羁绊。”
声明:部分图文和视频作品,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分享,版权归属著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来源:鲤城微事、鲤城文旅之声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