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鼎】
日光从遮天蔽日的绿叶中穿透,洒在通往佛顶山的1088级石阶上。汗珠顺着宋立松黝黑的脸颊滑落,警服后背浸出深色汗迹,但他的脚步依然稳健。
早上8点30分,他准时抵达慧济寺西侧那个小小的斜坡,在那棵闻名世界的树下停住脚步,仰起头细细端详枝梢叶片,如同每日清晨问候一位老友。
这棵12米高、冠幅达16.5米的古树,就是野生普陀鹅耳枥,全世界仅此一株。今年8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古树名木》特种邮票,其中一枚正是这株“地球独子”。方寸之间,这棵珍贵树木的身影随着信件去往全国各地。
“以前游客都问‘哪个是鹅耳枥?’现在牌子醒目了,大家都认得它了。”2023年,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山分局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派出所民警宋立松多了一个身份:生态警长。守护对象,就是这株“地球独子”,以及岛上1320株古树名木、1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今年7月,央视纪录片《不如去看一棵树》让这株“地球独子”再次受到关注。片中揭秘了它的传奇身世:1930年,植物学家钟观光在慧济寺西侧发现这种雌雄花异色的奇特树木;1932年,著名林学家郑万钧将其命名为普陀鹅耳枥。
“最神奇的是它的花期。”宋立松向游客讲解时总带着如发现宝藏般的热情,“雌花浅红,雄花淡黄,偏偏错时开花,好比一对永远擦肩而过的恋人。”这种独特的繁殖特性,加上环境变迁,导致它成为《国家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名录》中现存植株最少的物种。
物以稀为贵。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普陀鹅耳枥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将其列为“严重濒危灭绝(CR)”等级。
为保护这棵珍贵的树木,各方想尽了办法。普陀山园林管理处在树身做了防腐处理,还在周围修建了土墙,尽量维持它熟悉的生长环境。公安的职责更多是防火、防盗、防破坏,他们还特意在距离母树不到10米处,设立了普陀山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暨珍稀树种及古树名木巡查守护中心。
“我们最担心的是火。”宋立松坦言,“普陀山四面环海,山上树木茂密,一旦发生火灾,救援相当困难。这些活了上百年的古树,可能瞬间就没了。”
他回忆起一次惊险经历:“有一天接到报警,说是西天景区有火星子,把我吓出一身冷汗。赶紧跑到现场,发现是居民在烧东西,还好已经快熄灭了。但那之后,我们更加警惕了。”
如今,科技成了守护古树的好帮手。
在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派出所综合勤务指挥室,“海天护枥”系统实时监控着古树的状况。“那是鹅耳枥,这是千年古樟,这是罗汉松……”接着,他逐一点开古树名木的“电子身份证”按钮,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每棵树的详细信息、养护单位和健康状况。
“如果有人太靠近围栏,或者有异常情况,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我们可以马上处理。”说话间,监控显示有游客试图跨过围栏与古树合影。宋立松立即通知现场辅警:“注意劝导,提醒安全第一。”
除了防火防损伤,他们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去年夏天,在法雨寺至佛顶山的游步道旁,宋立松和同事发现一只受伤的麂。“山上的野狗会追赶珍稀动物。”他描述当时的场景,“野狗把麂从坡上往下赶,麂下坡慢,一不小心就摔伤了。我们发现时,它的屁股已经被野狗咬伤。”他们小心翼翼地用担架将麂抬到园林管理处进行救治。
最惊险的是与“舟山眼镜蛇”的遭遇。当时,有居民报警说家里进了蛇。到现场怎么都没找到,宋立松描述道,“身边是个大水桶,余光突然瞄到有个黑色的东西直直竖了起来……”他赶紧后退几步,用捕蛇夹精准夹住蛇头,随后将其放归山林。
尽管野生普陀鹅耳枥仅此一株,但希望已在别处生根。2011年,它的种子随“天宫一号”进入太空,开展航天育种试验;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现已人工培育出4万余株后代苗木。
夕阳西下,游客渐稀。余晖为古树镀上一层金边,邮票上的形象此刻就在眼前真实挺立。宋立松完成当日最后一次巡查,站在树下,仰望着这片经历了二百五十多年风霜的树冠。风过林梢,叶片轻响,仿佛在回应这份默默的守护。
记者手记:
在普陀山采访,最触动我的不是高科技监控系统,而是保护者们对生命的敬畏。守护一株树,就是守护一个不会重来的生命奇迹。生态警务不仅是职责,更是一种“修行”——在1088级石阶上日复一日攀登,在蚊虫叮咬中彻夜巡防,只为守护一个跨越250年的生命奇迹。那张邮票,让“地球独子”被更多人知晓,而真正的保护,则在于这些平凡而坚实的日常。
作者:记者 陈佳妮 通讯员 支奕 夏毅
编辑:陈哲
审核:朱兰英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