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打头 文旅压轴
城市公园成为市民心灵栖息地
提及公园里能干什么,答案早已不再局限于散步、下棋。如今,从活力满满的运动场到氛围热烈的音乐节,从蜿蜒的跑道到热闹的市集,城市公园凭借 “体育 + 文旅” 的创新融合模式,成功颠覆传统印象,成为点亮都市夜晚、安放人们心灵的 “生活综合体”,全方位承包了市民的业余生活。
公园变“运动场”:新潮运动汇聚,解锁活力新体验
每到周末夜幕降临,越来越多市民告别 “宅家模式”,走进公园开启运动时光。曾经以休闲休憩为主的公园,如今已成为各类新潮运动的聚集地,篮球、网球、小轮车等运动项目在这里轮番上演,活力十足。
北京市龙潭中湖公园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正逐步成为深受喜爱的运动新潮地。除了一条长达2.6公里的环湖跑道,园内还配备了篮球场地、网球场地以及体能训练场地。更令人惊喜的是,园内的四片水域也被充分利用起来,卡丁船、背包船、桨板、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相继推出,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体验。

有学生兴奋地介绍起小轮车运动:“这个叫做出发台,我们从出发台上面下来就能获得很快的速度,还有个道具叫做抛台,从上面可以飞到空中再落到对面,还能在空中做一些难度动作。” 参与运动后,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的 “胆量、反应能力跟力量都有了很好的提升”。在他看来,以前公园多以篮球之类的球类运动为主,如今有了小轮车运动,“在观赏性上面比篮球和跑步要更好一些,而且运动选择也更多了”。

学生家长也对公园运动项目的丰富化表示认可:“孩子能参与的运动项目越来越丰富,选择性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体育项目还能带动文化传播以及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内容特别丰富。”
公园添“文化味”:多元活动注入,打造社交新空间
公园的魅力不仅在于运动项目的丰富,更在于多元文化生活的注入。周六晚上,一场非正式音乐会在龙潭中湖公园的草坪上浪漫上演。刚结束跑步的运动者、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纷纷被音乐吸引,轻松融入这片充满活力的绿色能量场。此刻的公园,不再只是运动健身的场所,更成为了促进人际交往的天然社交空间。

市民对此深有感触:“公园办这种音乐节、放映电影,除了能运动,还能接触文化、品尝美食,让大家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有意思。我们会约着朋友经常来,有时候还会去门口的串店消费。想健身的话在这里能健身,想找娱乐的话也有相应场所,动静区域分开,互不干扰,体验特别舒适。”
不同季节,公园还会推出特色活动:春天在草坪上跳操、做瑜伽,夏天举办森林市集、摩天轮之夜,园内的咖啡馆也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目前,龙潭中湖公园已拥有12个跑团、11个好物分享群,“拔根儿群” 成员稳定在200人,还有瑜伽等各类兴趣社群。以“体育 +”为引擎,公园正不断重构都市生活体验,为城市人打开生活的多种可能,运动、休闲、消费、社交在此完美融合,人们得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 “心灵栖息地”,公园生态空间的价值也被重新激活。

有学生喜欢公园的运动与环境:“这里有很长的跑道方便锻炼,而且公园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有助于身体健康。” 还有市民分享道:“一开始我是来这边锻炼,后来发现这里氛围特别好,能喝咖啡、看书,还能买些小物件,选择特别多。在这里感觉挺惬意的,能暂时抛开工作上的事,多方面放松自己,公园20分钟法则(短暂停留放松)特别重要。” 也有市民提出建议:“希望公园能再开放一些,比如把外墙朝外开,这样能带动周边小店、小吃摊发展,来这里的人有的遛弯、有的锻炼,各取所需。”
“体育+文旅+商业”融合:激活公园新价值,构建城市新场景
当前,国内城市公园正涌现出一种新趋势:以体育为基础底色,用商业进行赋能,实现文旅融合。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吸引了更多追求健康生活的市民,为公园带来旺盛人气,还通过高品质的餐饮、零售等配套服务,满足人们运动前后的延伸需求,大幅提升场景体验舒适度。

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秘书长郭彬分析道:“体育吸引了稳定的人流,文旅活动创造了话题性,让这些公园成为城市空间高效利用和能量跃升的新场景。通过融合,形成了带有烟火气、具备社区凝聚力的有温度的新场景,重塑了城市与居民之间健康的新连接。”

专家指出,未来的城市体育公园,将超越传统绿地的范畴,成为智慧、活力与温情交融的城市新空间。商业设施会巧妙融入公园环境,在服务运动需求的同时,不侵占锻炼区域,实现 “以体为主、以商养体” 的有机平衡。此外,智能步道、AI 助手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还将让运动变得更科学、更有趣。
不能让商业设施侵占更多运动空间,所以要形成以体为主、以商养体动态平衡的生态模型。一方面,智慧化发展会引入更多可穿戴设备、AI 技术,为城市运动公园带来更多数据分析和智能设施;另一方面,未来运动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城市运动公园将成为社群聚集的代表性场景,人们在这里锻炼、互动,共享健康生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