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观陇9月9日电 近年来,甘肃以及其下辖各地市州的文化旅游宣传语频频更新,可谓推陈出新、层出不穷。这种求新求变的初衷值得肯定,但过于频繁的更迭,反而容易模糊地域形象,弱化品牌积累。宣传语的本质是地域形象的灵魂烙印,贵在坚守,难在持久,必须久久为功。
宣传语是承诺,更是战略定力的体现。一句优秀的宣传语,不仅是对外推介的广告词,更是一个地区发展理念的凝练、资源特色的定格和文化自信的表达。
正如“好客山东”十多年不改,已成为齐鲁大地最温暖的名片;“七彩云南”沿用二十余载,至今仍熠熠生辉。它们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长期、稳定、重复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逐渐从一句口号内化为一种认知。
反观甘肃对文旅的宣传语,特别是部分市州,三五年一换口号,既显随意,又易造成宣传资源的浪费和公众记忆的混乱。
当然,“变”与“不变”有其辩证法,中新观陇作者并非反对创新和优化。在发展阶段、资源重心、受众需求发生显著变化时,宣传语适时调整确有必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调整应当是基于原有定位的升华和完善,而非推倒重来。
这些年提出的“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本身兼具地理形态寓意和美好旅行体验的双重含义,包容性强、延展性高,完全能够承载多数市州的特色。各地应在省级主品牌下进行差异化补充,而非另起炉灶、各自为战。
从“说得好”到“做得实”,关键在衔接。宣传语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叫得响,更在于能落地、可体验。若宣传的是“如意”,就要让游客真正感受到出行便利、服务贴心、旅途顺心。否则,口号越是华丽,与现实落差越大,越容易引发负面反馈。甘肃应避免陷入“口号竞赛”,而应将更多精力放在配套建设、服务提升和体验优化上,让宣传语名副其实、言出必行。
宣传语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变,而在久。唯有坚守初心、久久为功,方能真正让一句口号成为一种向往,让一个品牌照亮一方水土。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自然奇观的荟萃之地,它值得一句被时间淬炼、被世人铭记的“金名片”。(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