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浦东川杨河畔微风轻拂,日出将至。英国人李程举起手机,准备记录下这一美景。“今天我是特意来河边看日出的。”他的语气里是藏不住的喜爱,“我早就为上海的河流着迷了。”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21年的“老浦东”,也是一位扎根于此的“中国女婿”,身为景观设计师的他,一直关注着上海的环境发展。从开放水域到口袋公园,从协作治理到海绵城市,这位“洋专家”希望自己能为上海的发展出一份力。
李程在小红书上发布的川杨河边看日出 图源:小红书@Lee Parks
分享设计理念引来网友关注
今年7月,世博水环品质提升工程一期正式开工,在预计打造的“一环四带四心八景”中,就有一处名叫造“川杨杉影”。而在此之前,一直关注河域景观建设的李程,就在社交平台上听取过各种意见——“能开通水上公交吗?”“想实现桨板自由!”宠物友好区、儿童乐园、咖啡酒吧、草坪帐篷……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建议,让李程感受到了上海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一条“父母那一代因开挖河流相遇结婚”的留言,深深触动了他:“这条留言让我看到了这条河承载的情感记忆,也给了我更多设计灵感。”
通过社交平台听取市民的意见,是李程从去年开始的新“习惯”。他在小红书上分享设计理念,或征集设计意见,有时会收到数百条评论。李程说,自己很认同一句话: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群众参与设计,他们才会产生归属感。这不仅能避免未来矛盾,也更有可能做出真正符合大家期待的空间。”
近两年,李程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川杨河畔。他步行、骑行、乘船一路拍照、记录、访谈、问询。树荫下斗棋闲聊的老人、河道边健身散步的居民,这幅“依河而居、傍河而息”的生活图景,让他对这条河流有更深刻的理解。
李程参观上海国际花展 受访者供图
热爱自然见证上海“更绿”
“小时候,我帮父亲建了一个花园池塘,让我对河流、湿地这些水域产生了浓厚兴趣。”李程回忆道。他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北部埃塞克斯,因为热爱自然和设计,三十多年前考入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主修景观设计与植物科学,将兴趣变成了终身事业。
2001年,李程随一家英国工程公司来到中国,先后参与了宁杭高速公路、天津海河滨水区等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足迹遍布南京、天津、深圳、上海等地,并搭建起专业的景观设计团队。2004年,他选择定居上海浦东。这些年来,他见证着上海在城市环境改造上的持续投入,面貌日新月异。
如今,上海的公园数量超过千座。出门见绿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公园对一个城市来说是很重要的,让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都能放松下来。”听听鸟鸣或是风吹过树叶的声响,看日光透过枝杈撒下斑驳的影子,这些都能增加人的幸福感。李程感慨:“中国在建设更绿色、可持续的城市,我能参与其中是莫大的荣幸。”
李程笑称自己“不惧风雨” 受访者供图
在同事眼中,李程是个把“工作融入生活”的“工作狂”,但他却笑称“工作就是玩”。工作日的清晨,他总会骑着自行车出门再转搭地铁或轮渡,前往办公室。“开车上班虽然方便,但会错过很多细节。”李程觉得骑车和乘轮渡能让他更真切地观察城市的布局、设施,“灵感往往就藏在这些日常里。”
他还亲手打造了一个小型屋顶花园,这里既是他和熟悉的年轻人畅谈职业规划的场所,也是他通过互联网与全球专业人士沟通工作的空间。
生活中的李程,拥有“儿女双全”的幸福家庭,他还把对上海的热爱写进了歌曲里。前不久,他创作并录制了《城市感》,碧云绿地涟动公园、川杨河等熟悉的场景都成为灵感来源。
如今,李程最期待的,就是上海城市水域改造后的新面貌。“我喜欢带着家人一起在河边走走,看看流淌在我们身边的河流,绽放出怎样的新光彩。”阳光下,这位“老浦东”的笑容里,满是对上海的眷恋与期许。
通讯员:宋圣柠
新民晚报记者:梅璎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