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镇镇,位于神木南部,是一片炽热的红色热土。作为曾经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抗战前哨和晋绥边区的可靠后方,马镇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2021年,“八路军120师暨晋绥边区后方基地历史陈列馆”落成,这里系统梳理并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激扬爱国情怀的永恒地标。
历史回响:陈列馆中的抗战记忆
踏入陈列馆,抗战时期的历史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在一幅油画前,合河村干部白俊功向记者讲述起马镇镇的抗战故事。
白俊功说:“1938年3月,日军进攻到忻州的偏关、河曲、五寨、岚县、兴县等地,战事已经抵进黄河东岸。其时,贺龙元帅领导的120师,在各个战场上积极抗战,经历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由此产生了比较多的伤病员。得益于合河渡口和裴家川渡口的便利,通过岚漪河河域将宁武、岢岚、岚县、五寨等各个地方的伤病员转移到合河后方医院(120师后方医院第二卫生所)进行治疗。其时,治疗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200多人。”
白俊功介绍,当时合河村是沿黄河的一个大村,有五户大户人家。这些大户人家主动腾出自己的房子,供120师卫生所用作指挥室、治疗室、手术室等后勤保障机构。
“在支前保障方面,我们村捐钱、捐物、捐粮,为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合河村的村民也受到120师卫生所伤病员们的精神感召,在后期积极投身到解放战争当中,特别体现在解放神木、高家堡两次战役当中。”白俊功讲述道。
抗战时期,马镇人民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各群众团体竭尽全力支援抗战,原民兵组织“赤卫队”改名为“抗日自卫队”,青壮年民兵积极参军、参战;“妇女联合会”改为“妇女救国会”,妇女们护理伤病员,做军鞋军衣,种棉纺织,全民总动员参加抗战。
陈列馆内,一面英烈墙格外醒目,上面刻了六百多名革命烈士的名字,其中王金全、王喜(王希)、焦九九、郭棉生等烈士都是马镇人。他们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继往开来:红色精神照亮乡村振兴路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如今马镇人民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合河村村民白俊奎说:“去年,政府给我们整修了屋顶的防水,又给我们换了门窗,外墙给我们粉刷了,改造得挺漂亮,住着挺舒服。”
“我们合河村作为2024年神木市首批和美乡村,全年总投资600余万元,对86户村民的房屋、窑洞的外立面、房顶和门窗进行改造,同时对街道、广场进行了石板铺装等。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村内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合河村第一书记郭爱平介绍道。
合河村只是马镇镇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马镇镇共完成795户农户房屋外立面改造及屋顶防水施工;同步推进12.8公里道路硬化、9.3公里沟渠整治、36处残垣断壁拆除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显著提升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在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马镇镇立足沿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生态经济新路径,紧抓村企结对行动机遇,积极引进和培育特色产业项目,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往/期/回/顾
编 辑:石 娜
监 制:王彩云
总监制:王 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