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天高海阔。在位于潍坊滨海区北部的盐田上,阳光将一片片方格状的盐池染成深浅不一的金色与赭红色,古老的“煮海为盐”智慧已化为现代化的晒盐工艺,盐工们穿梭于阡陌纵横的盐田之间,收拢着秋日结晶的洁白盐粒。在昌邑的海边,柽柳林随风摇曳,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在滨海欢乐海沙滩,欢笑声溅起一串串浪花,在距离沙滩不远处的潍坊港,货轮汽笛声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故事……
潍坊有海,浩瀚无穷。
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古往今来,在潍坊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开发海洋、经营海洋、利用海洋,得鱼盐之利,享舟楫之便,涵育出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历久弥新的海洋文化。
以海为媒兴文脉。进入新时代,潍坊将海洋作为媒介、平台和纽带,通过海洋连接古今、沟通中外、融合产业,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襟怀,打造着文化包容、经济繁荣、自由开放的城市范式,涵养着文脉兴盛、百业俱兴的繁荣景象。
以夙沙氏煮海为盐为标志,潍坊渔盐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海盐之都。
关于潍坊海盐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夏朝时期,据《史记·夏本纪》载,这一带“海滨广泻,厥田斥卤……厥贡盐絺”。寿光丰台盐业遗址群展示了潍坊海盐文化的历史和海洋资源开发的智慧。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出土的大量盔形器与盐灶,印证了这里早在商周时期便形成了成熟的制盐工艺。春秋时管仲相齐,首创盐铁专卖,兴华夏盐法之先,自此富国强兵,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盐从此成为历朝历代国库收入的重要支柱。
时至今日,潍坊已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及盐化工生产基地。自动化收盐机取代了肩挑背扛的艰辛;卤水浓度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在控制室屏幕上一目了然;智能结晶模型依据气象大数据,精准调控卤水流动与结晶节奏。年逾六旬的“老盐工”王建国感慨:“从前凭经验收盐,如今轻点屏幕,产量翻了数番。”
悠久的渔盐历史,孕育出潍坊北部独特的民俗文化。借力文旅融合发展大势,这里形成了集民俗传统、海洋史话、现代旅游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有北海民俗“祭海节”、“二月二龙抬头渔盐文化民俗节”、寿光市“开海祭海节”、昌邑下营“祭海节”等,这些民俗活动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美好愿望,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让海洋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潍坊推动数字化赋能,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予海洋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
以文旅产业为例,潍坊打造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设计研学路线,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体验“煮海为盐”的古法智慧;在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中,盐田风光与不沉湖盐浴、古法制盐项目串珠成链,吸引着游客纷纷前来“打卡”;潍坊串联起塘头古村的民俗风情、莱州湾的生态美景,让游客在“逛古埠、品海鲜、赏盐韵”中触摸千年盐脉的温度。
包容开放,是海洋文化的特点,也是潍坊这座城市繁荣发展的前提。
两汉时期,长安的丝绸大多来自中国桑蚕丝织技术的发源地潍坊。“放来灯火多如星,村村户户机杼声。”昌邑市有“丝绸古镇”之称,在周朝时,“养蚕织帛,捻线就织”便成为当地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昌邑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昌邑人背着丝绸漂洋过海,足迹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潮起潮落,海洋以澎湃不息的自我更新,成其浩瀚;守正创新,潍坊以连绵不断的精神传承,推动开放。如今,从遍布昌邑等地的纺织企业和超细纤维企业中进进出出的车辆,就如同当年“镖车之来,十数里衔尾相接”一样,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新气象。
向海而歌、向海而兴。拥有深厚海洋文化底蕴的潍坊,既是历史文脉的“守护者”,也正在成为时代浪潮的“弄潮儿”。当碧海弦歌穿越千年,在新时代的海天之间激起新的回响,潍坊汲取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的力量,以攻坚姿态,向海图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