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桃源社区各民族同胞都会欢聚在桃源广场共同参加泼水节活动。 记者王俊星摄
9月的昆明,天朗气清,云南民族村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走村串寨,看傈僳族小伙爬刀山、欣赏苗族芦笙舞、聆听拉祜族的歌声……在一项项民俗节庆活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体验中,感受着各族同胞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
云南民族村各族同胞和谐相处的画面,只是云南民族团结、边疆和谐的一个缩影。昆明作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自古便是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的沃土、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典范,860万各族群众在这里和谐相处,展现着“团结花开、幸福春城”的多彩生活。
打造团结品牌
促进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
昆明市有10个世居民族、54个民族成分,常住人口860多万人,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02.7万人,是全国省会城市中(除自治区外)自治地方最多、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较多的城市。2019年,昆明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近年来,昆明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嘱托,立足多民族边疆省会城市的实际,全力打造“团结花开、幸福春城”品牌,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现省会城市的担当与作为。
每年4月,社区各民族同胞欢聚在桃源广场,共同参加泼水节活动,已经成为盘龙区桃源社区居民最期待的一个节日,自2009年以来,这项活动已经在桃源社区成功举办16年,成为融入社区居民心间,促进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特色节日。通过定期举办泼水节、民族大舞台等活动,打造“民族团结示范街区”“民族团结之家”“一家亲工作坊”,构建就业、教育、医疗“15分钟服务圈”,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与辖区公共单位签约成立桃源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等举措,桃源社区形成各民族同胞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居民脸上幸福的笑容就是春城各民族同胞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创新多项举措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昆明正式托管磨憨以来,通过创新建立“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磨憨幸福村模式,磨憨镇尚冈、磨整、青松、龙门、磨站、大龙哈6个边境幸福村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最高达到94万元,自然村通硬化路、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生活垃圾处理等9项指标均达100%,通过“一村一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更多人来到磨憨,在有效促进各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也为磨憨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昆明市积极推进实践创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一圈三走廊”,通过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打造城市民族工作走廊、民族团结进步红色乡村示范走廊、中老(中越)铁路沿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共建示范走廊,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活动深化思想教育,打造10条旅游线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N”工作,建设“一家亲”工作站,为民族团结进步探索出一条边疆省会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创新之路。
据了解,昆明市目前共命名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003个,为推动各民族同胞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同胞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非遗保护
在传承创新中促进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各民族文化相通,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促进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昆明市共有非遗四级名录项目779项,代表性传承人954名,3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5个市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市挂牌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4个,建成各级非遗综合展示馆(室、博物馆)共19个、非遗工坊38家。通过持续开展非遗田野调查,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加强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各类传统节日及文化活动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昆明市的非遗技艺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对非遗保护的重视,这两年来,在昆明的各类展会、文化交流及集市活动中,非遗的元素也越来越丰富,城市之中,可以了解非遗、体验非遗的文化空间也越来越多。比如近期昆明文庙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八月生活节活动,位于3楼的集市上,就有瓦猫等多个非遗项目参加。而在金鼎科技园、M60文创园、弥勒公园等地,市民与游客可以体验的非遗项目也非常多,丰富着春城市民、游客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通过文化这一纽带,增强着各民族同胞的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而游客络绎不绝的云南民族村,作为云南民族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更是一个非遗的荟萃之地,常年展示木鼓舞、锅庄舞、傈僳族民歌、彝族海菜腔等国家级、省级、民间音乐及歌舞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0余项,户撒刀制作技艺、剑川木雕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10余项。每天,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在与游客的交流与互动中得到传播与传承,构筑了各民族同胞共同的文化体验和集体记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非遗是各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成果,记录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春城昆明,当多样的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美好。(都市时报 记者杨丽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