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寺匆览后乏味两日回程
草草体验过“倒三轮”后,我们被大巴车送到了既定行程中的“天姥寺”景区停车场,在导游的带领下步行数百米后拾级而上,走马观花参观天姥寺名胜。
天姥(意为天上之姥)寺位于顺化城西郊的香江江畔(从市中心溯香江而上6公里),耸立于北岸高处,是越南著名的古刹,又名灵姥寺(因嗣德帝认为“天”字与上天相同而犯忌,故改为“灵姥”,意为神圣之姥),已有近400年历史。始建于黎朝弘定二年(公元1601年),系阮氏始祖阮淦次子阮潢所造。1665年初次修葺,并于1710年添造重3285斤大钟。1714年扩建后,拥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钟鼓楼、十王殿、大悲殿、药师殿等数10座金碧辉煌的建筑。传说寺内原供奉有32尊金身佛像,但在法国占领时期被盗。
天姥寺寺院为古代宫殿式建筑,分前后四院、两厢,共一百一十余间。山门在寺东北角,屋架三间,极雄伟,上有竖匾。入山门,为一宽敞院落,古柏参天,凉风徐徐,铁马丁咚,不绝于耳,使人俗念顿消,大有进入清凉境界之感。入中门,有石阶、花台,两侧为钟鼓楼,钟楼有匾联。上石阶,为过道,原楹联为中国明朝万历进士陶梃所书,清季随寺毁于火,后为美国博士郭凤石补书。进入过道,一径通幽,别有洞天,有清泉由石碉龙口中流入水池,波光粼粼,鱼翔浅底。水池上方佛龛内,有菩提女立像,像为铜铸,外敷赤金,高五尺,庄严慈祥,艺术极佳。
佛龛上方,有赵鹤清(中国云南籍国学艺术大师)隶书“活佛”二字横额,两旁有马驷良(也是赵鹤清同乡)题联:“灭国痛流离,视元段兴亡,帝业封侯同泡影;出家全孝义,参法王得度,名山佛子铸金身”。
据称,寺内还有亭台楼阁和静室40余间,可供游客食斋留宿或作短暂清修;寺院的素斋洁净可口,是访客必尝的美食。但我们没留意到,也就没能一饱口福。当天晚餐须游客自理,导游竟然没给我们介绍,不知是何道理。
天姥寺建地,是传说中的龙穴所在,寺前香江如龙盘踞,寺后横卧山影亦如龙坐卧,云幕轻卷,山水构成神龙姿态,令人仿佛觉得,神龙随时都会离水离山,飞升而去。如从香江船上远眺天姥寺,可见岸上最显眼建筑,是如一把剑插在临岸突崖上的福缘塔,建于1844年,七层八角型,就像八卦一样,代表佛祖七种不同化身。若穿凿附会,应该是用以锁住龙穴上的龙脉。
在福缘塔的右侧还有一座小阁楼,建于1715年,里面有一座大石龟驮负著一块高约2.5米的碑石,上面记载着天姥寺对于宣扬越南佛教的贡献。穿过一片草坪来到大雄宝殿,整个大雄宝殿与佛像都不算高大。大雄宝殿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包含万有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教弟子尊称之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大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
走到寺庙后方见到一座树林环抱的大草坪,尽头有一座小佛塔,据说塔内摆放住持的舍利。整体而言,灵姥寺建在一座幽雅的花园内,内部的建筑与中国佛寺相似性高,而显得没有越南的特色,且不宏伟,而难以吸睛。不过,可站在此高地欣赏香江的风光及游船。但福缘塔等具越南特色的建筑,及花园式的清净佛寺等,倒也更体现了佛教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我没有主观臆断,香江上乘船观光理当很爽。香江左岸是古城区,右岸是新城区。这条江之所以叫“香江”,据说是因为上游长满繁密的石菖蒲,清香的植物融入清澄的河水中,飘着淡淡的幽香。回到江边,我又拍了几张江岸照片,但却遗憾着没有乘船江上游览的安排。
第二天,也就是越南米轨十二日游的第十一天,早餐后,大巴把我们送到了头天去过的农贸市场,说是体验当地风情,我觉得是导游拖时间敷衍大家。中午饭后上专列返回老街,第十二天凌晨4:55经过河内,中午12:55到达老街,米轨上供应的餐食虽然不贵,但不太合我们的口味。在老街过口岸又耽搁了些时间,到河口后饿得差不多了才各人自理午餐,下午18:42河口北站动车发车,晚上23:15到达昆明,全天餐饮自理,结束了最后两天有些乏味的旅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