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丹阳市史志办和导墅镇政府编撰的《丹阳村村记忆导墅镇卷》记载:马堰村地处水泊低洼地,旧时是养马放马的地方,西临越渎河,村周曾是 石堰围堤,故得名“马堰”。马堰村由南、北两块组成,南为大马堰、北为小马 堰。小马堰因其李姓村民居多,故又称李家棚。
马堰村位于导墅集镇西2.5公里,东邻东泊村,西临越渎河与东新行政村雁墩、元褚自然村相对,南临新鹤溪河与窑沟蚯隔河相望,北邻泊亭村。村庄河、塘环绕,东、北两面有上长沟、下长沟,西有越渎河,南临新鹤溪河。还有何家塘、张家小塘、顾家小塘、村西小塘、潭塘滩、菱塘、茅草塘、六亩头塘、沙干头塘、布谷塘、黑城塘等。
2009年,村民集资、在外工作人员捐资新建了贯通全村、连接各家各户的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村内设村民小组2个,总户数105户、人口326人。其中,男性178人,女性148 人,90岁以上老人1个。张姓是村内的主要姓氏,占全村人口的70%,其余为 李、何、杨、严、姚、郭、荆、徐、胥、陆、吴、王、顾、戴等姓氏。村民均为汉族,使用导墅本土方言,承袭本土习俗。
马堰村明清时期隶属丹阳县高牧乡。新中国建立初隶属导墅区下琴乡。1957年9月,隶属导墅区导墅乡。1958年隶属导墅人民公社下琴大队。1959年隶属导墅人民公社东泊大队。1983年隶属导墅乡 (镇)东泊行政村。2010年7月隶属导墅镇下琴行政村。
2010年,马堰村土地总面积529亩,其中,种植面积345亩,水面50亩,岗田43亩,村庄占地面积91亩。该村村民历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三麦、大豆、油菜和果蔬,也曾扩种过棉花、蚕桑。解放前,马堰村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村里有句民谣:“马堰村水汪汪,十年就有九年荒”。每逢雨季大部分农田便被淹没,颗粒无收,多数村民只能靠外出做工、讨饭谋生。1968年,在小马堰(李 家棚)村西和大马堰越渎河边建造了灌排两用的小型电灌站2座。
1976年,在新鹤溪河南、北两侧又分别建了2个小型泵站,满足了全村近400 亩良田的灌溉需要。同时,村民疏通大、小水渠数十条,使水患得到了彻底根治,也为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1980年后,村民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采用机械化耕种,机插秧、稻套麦,科学管理,使稻、麦产量亩产超1600斤。。马堰村民有饲养生猪的传统习惯,新中国建立后,家家户户都养猪,少则2~5头,多则数十头。1990年后,村民转变观念,以外出打工和进厂务工为主、生猪养殖以少数农户规模养殖为主。
马堰村经济发展较快,人才辈出。徐荣泉自1972年起,多次在丹阳县、镇江市举行的“杀猪剥皮”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张中华,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后,任镇江市外事办副主任。荆小玉,扬州大学毕业后,任镇江市丹徒区水利局局长。
马堰村原有马堰桥、龙凤桥、西干桥、张么塘桥、茅草塘桥、前闸桥等6座桥梁。1976年新开鹤溪河时,除越渎河上的老马堰桥外,其余5座老桥均在改道时拆除。老马堰桥位于村西,始建于晋代,明代重建,现存桥梁是清代里人傅炳麟等人捐资建造。虽久经风雨,但条石桥面至今完好无损。1977年,丹阳县水利局在新鹤溪河上建造了新的拱形马堰大桥。
马堰村原有张家祠堂1座,1进3间,民国时,是张姓族人共商大事和祭祀祖宗、吃祠堂酒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张祠办民校,后又办马堰初级小学。 1980年,新建东泊完全小学时拆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