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浪浪山访古兼看演唱会之旅第三天第一站:碛口古镇(碛读qi四声)。
在《浪浪山的小妖怪》里,北张村外的黄河,乡亲们送别小妖怪的背景,就是山西吕梁的碛口古镇。
有网友把动画片画面和实景做了一个拼接,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



落日下黄河边,小妖精们在乡亲的护送下踏上征程,顿生一种苍凉悲壮之感。
非常喜欢这个画面,离开平遥继续西行的下一站到吕梁,决定顺路去打卡。
在吕梁吃了当地的特色菜,小住一晚,第二天前往碛口古镇。
出发
一出酒店天降大雨,感觉山里的雨下得毫无征兆,又急又猛,刮器开到最大。


离开市区,开始走山路,这一路上走来觉得山西这边的路修的真好,通往山区的山路都修得开阔平整,路两边有排水沟。

走了各种上坡下坡盘山路S型大转弯。


沿途观看一下黄土高原地貌。

看到这个石头牌坊就进入碛口古镇了,路也逐渐平缓起来。
碛口古镇曾是黄河上重要的水陆码头,繁华一时。
黄河水流经古镇,对岸就是陕西。




这里明清时期是水旱码头、商贸重镇,各路商号云集,水运陆运繁忙,成为晋商活动的重要商埠,被誉为“水旱码头小都会”。
按照部分游览古镇:西湾村,碛口古镇,李家山村。
1、西湾村
第一站先到西湾村,开车走过一段坑坑洼洼的红色石板路。


来到一片空地,看见两个地图大牌子,就到西湾村了。

这是西湾村的全景图,可以看出古镇是依山而建的。

这里堪称明清晋商宅院的露天博物馆,都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宅院群。

看这个的画面还是似曾相识的,很像井陉天路沿线的古镇,只是这个古镇更干净更精致些。
这条巷子叫“火巷”。

小路,石墙,用的都是这种颜色偏黄的石头。


在迂回的巷道中穿行,抚摸那些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砖墙,仿佛能听到几个世纪前晋商车马往来的喧嚣。


层层叠叠的民居、古老的商铺和货栈,沿着陡峭的山坡向上延伸,充满了独特的黄土高原风情。



村内大多数老院子都是明清时期的产物。
最令人称奇的是整个村落的排水系统——即便大雨倾盆,巷道也从无积水之患。

这个西湾8号院的原主人是清代的一员武将。


进门以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落,有老树有水缸有磨盘,正屋垫在高台之上,两侧的房间是二层的,这是否也是出去身居山地,方便排水的考虑呢。

这座建筑是陈氏家庙,是清代的建筑。



2、碛口古镇
告别西湾村,开车来到碛口古镇核心区。
这里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

向古镇里走去,这个地方的人气很旺,街道两边商铺林立,主街道叫明清街,两侧有保存完好的商铺货栈,长盛店、四十眼窑院、荣光店……这些曾经车水马龙的商号,如今安静地诉说着过往辉煌。
漫步在黄色石板铺就的古老街道上,看着斑驳的砖墙和沧桑的木门,很容易想象出电影里那些懵懂小妖背着行囊,好奇张望的场景。古镇的质朴与活力,历经岁月,依然动人。





这条悠长的巷子叫驴市巷。

石头墙上有突出的石头环,结合名字猜想,这个环是拴毛驴的吧。

当铺,还有驴市巷,客栈,可见当时古镇紧邻黄河,作为交通要塞的商业发达程度。

继续向上攀登,登上古镇的最高处黑龙庙。



进门后,黑龙庙两边是黄土高原窑洞式的建筑。


再向上走一层就是黑龙庙的最高处,从高处俯瞰黄河,黄河流经古镇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庙宇戏台的楹联“众观戏情如国情,俯视河流似晋河”道尽了此地的气象万千。





从最高处下来,再环视一下黑龙庙,戏台和庙宇相对,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红柱彩绘的老建筑有种质朴庄严的美。


戏台屋顶上琉璃瓦倒是很精美。



从庙门向外望黄河,门框如黄画框,框住这独特的风景。

出门下山了。

电影《浪浪山的小妖怪》里找到画面,小妖怪们初入人间看到的繁华市集和依山而建的聚落,那份新奇与烟火气,在碛口古镇找到了清晰的影子。


3、李家山村
游览碛口古镇需要步行爬山爬坡,李家山村是开车爬坡,开着车越走越高啊,停车场在半山处。

村落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由陕西米脂迁居的李氏家族依托碛口商贸繁荣而兴,被吴冠中称为“汉墓般的桃花源”。


李家山村的出名是因为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来这里写生,让世人知道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村庄。
这是一幅吴冠中老先生的速写,据说香港拍卖会曾经拍出了八位数。

他看完这个小山村后写道:
“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 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有人说老先生的一生有三大发现,这个小山村是其中之一。
因为吴冠中老先生的发现,这里成为了各大美术院校师生,摄影爱好者们采风创作的宝地。一幅画推出了一座古村落,让人们知道并且走进了这个隐藏在深山里的村落。
下面不多说了,一组照片送上,大家先静静欣赏一下:









房屋依山势而建,爬上爬下没有台阶,全是石头铺成坡,下山的时候是走也不对跑也不对,感慨古人的身体协调性是真好。



李家山村有400多孔窑洞,居住着760多口人。山村耕地少且都是梯田,间或有一些枣树,不能完全靠发展农业。过去的碛口古镇是黄金码头,商阜比较繁荣,李氏的先辈们养骆驼跑旱路运输,最终发了大财。
晋商有个行规,外出经商时家眷必须留在原籍。因此在李家山村的坡地上大兴土木,成就了一座美丽的错落有致的别样山村。


在那个繁华的时代,李家山村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村子里不仅有各种商铺、作坊,还有钱庄、镖局等商业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

层层叠叠的窑洞错落有致,这些窑洞外观古朴,内部装饰讲究,砖雕木刻做工精细,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从山底到山顶,依山势向两边山坡层叠建造的院落,呈阶梯式分布,错落有致,犹如一幅凝固的立体画卷,极具视觉震撼力,这里也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




再眺望一下黄土高原。
天边黑云越来越密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真实地出现在眼前。

准备离开了,狂风大作,有雨点落下。

走啊走,走到停车场,以为要下了雨也没下起来。
黄河边,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
离开古镇,走一段沿着黄河而建的石板路,再欣赏一下沿河的明清老建筑,大多都改成了客栈。

接下来的公路都是新修的,边走边看黑云落日下的黄河景。


看到这个路牌就是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的停车场了。

这里有座高大的黄岗岩纪念碑,迟浩田题字。
1948年3月23日,在胜利完成转战的任务后,为便于全国解放战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多少次在公路和铁路桥上跨越黄河,这么近距离眺望,能捧起黄河水还是第一次。
站在纪念碑前望黄河,夕阳为滔滔河水镀上一层金红,壮丽非凡。黄河在这里展现出了它温柔的一面,水平如镜,完全想象不到下游就是惊险的大同碛。






如此壮观的胜景,引得人心潮澎湃,腹有诗书的文人途经黄河时难免会留下点什么。
留影,观景,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花钱坐一趟快艇游览黄河。

佳县
离开黄河,准备前往下一个城市榆林。





总结一下:
一日看三村,虽然匆忙,却印象深刻。
归途上,我不断回想《浪浪山》中的画面——那些小妖怪穿行在古镇街巷中的好奇与欣喜,与我今日的体验何其相似。
碛口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建筑,更在于那种穿越时空的生活气息,让人来了一次就再也忘不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