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步入深度融合新阶段,各城市积极围绕“差异化定位、功能互补”的发展导向,探索高质量成长路径。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的独特优势究竟何在?答案明确指向其深厚而鲜明的侨乡历史文化——这不仅是城市的身份象征,更是江门在激烈区域竞争中避免同质化、实现特色发展的关键战略资源。
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枢纽,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制度创新与开放引领的重要使命。江门凭借与北美乃至全球各地长期、紧密的人文与经济联系,天然具备成为大湾区“内外联通枢纽”的差异化条件。
因此,江门的核心发展定位,应是建设“以侨为桥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双向开放节点城市”。后续相关文化保护、活化与创新工作,紧密围绕这一定位展开,才能真正将历史积淀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近年来,江门在侨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初步奠定了“侨乡开放节点城市”的基础。其保护实践聚焦“守护侨纽带、夯实联结根基”,形成了四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
民间自发、社群守护的根基性保护。江门民间蕴藏着深厚的侨文化保护意识,侨胞持续返乡寻根激发了社会自觉存续历史记忆的内在动力。这种自下而上、群众广泛参与的机制,不仅有效守护侨乡建筑与民俗,更强化了侨胞与家乡的情感联结,为“以文化聚侨、以侨促开放”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政学企协同、多元联动的机制化保护。以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为例,政府引导政策与资金支持、高校提供研究与人才支撑、企业及社会机构参与运营与活化,形成可持续的保护合力。该模式不仅适用于文化遗产申报,更在历史街区微改造、非遗传承等方面广泛推广,成为侨文化系统性保护的枢纽机制。
系统规划、长效保障的制度性支撑。江门通过成功推动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明确保护核心的空间载体,建立历史建筑数字档案库与预保护制度,有效遏制大拆大建。这些制度设计既守住文化根脉,也为城市开发划定文化底线,使“侨乡开放节点”具备清晰的物理空间和制度保障。
活化利用、功能融合的创新型发展。江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如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陈皮餐饮、文创工作室等新业态,打造“可体验的侨文化”;开平塘口镇依托碉楼资源发展民宿集群,推动文物建筑功能转型。该路径聚焦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本转化,吸引侨胞返乡投资、促进文旅消费和乡村振兴,为“侨乡开放节点城市”提供持续的经济动力。
展望“十五五”,粤港澳大湾区将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江门应进一步聚焦“侨乡开放节点城市”这一差异化定位,实施“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推动侨乡文化从传统旅游资源升级为支撑国际交往与科创合作的新平台。
首先,构建“侨胞网络+国际传播”体系,提升全球影响力。通过设立侨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制作多语种文化纪录片、短视频、网文等,借助侨胞社交网络海外传播,使侨胞成为江门的“民间大使”,助力对接国际资源、拓展海外市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实用性平台,凸显江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其次,把“人民城市”建设与“侨文化创新创业”相结合,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实践中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侨文化发展相结合,可规划发展文化科技、创意设计、跨境文化贸易等产业,依托侨胞网络搭建“国内创作+海外市场”的桥梁,例如通过侨胞渠道将侨乡文创产品推广至东南亚,扩大文化影响力;或者反过来,形成“海外元素创作+国内市场”,通过侨“桥”吸收与中国文化有互动的海外元素面向中国市场进行创作,构建跨境元素利用的产业优势,造就区别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独特竞争力。
第三,推进“历史建筑+创新功能”融合,为开放节点注入科创元素。大湾区正在走向科创引领发展的时代,侨商旧宅、老字号等历史建筑可拓展为创新工场、国际教育合作基地或青年创业孵化器。这些新旧对比,中西融合的环境,正是激发人的想象力的场所,在保护风貌的同时,吸引海内外的技术人才到此创业、研学,使历史空间成为科创合作载体,与广深科技布局形成互补。
历史文化保护绝非守旧,而是江门塑造差异化城市身份的战略选择。侨乡文化既是江门的根基与灵魂,也是其在大湾区中避免同质化竞争、赢得独特优势的“桥与窗”。面向未来,江门可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定期围绕“侨乡开放节点城市”定位,评估文化项目和政策的实效——如侨胞返乡投资增长、文化传播覆盖面、文化产业贡献率等指标,确保所有举措精准落地、发挥实效。
如此,江门才能真正将侨乡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持续的区域竞争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以侨为桥、人文与创新交融”的关键节点,为湾区发展贡献独具特色的“江门力量”。
作者系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规划师
【作者】
江门来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