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晚,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在宜昌市夷陵区盛大启幕,以“唯见长江 最美三峡”为主题,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不仅让三峡的山水之魂、人文之韵走向世界,更以文旅为笔,在宜昌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新图景。
宜昌的底气,源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长江穿城而过,孕育出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雄奇风光;三峡工程横卧江干,以“高峡出平湖”的壮阔彰显大国重器的实力;巴楚文化在此交融,土家摆手舞的韵律、南曲的悠扬,沉淀出千年文脉的厚重。而旅游节的举办,正是将这些分散的“珍珠”串成项链,让宜昌的独特魅力形成聚合效应,从“养在深闺”走向“万众瞩目”。
惠民政策的落地,为文旅发展注入民生温度。旅游节期间,“一票多日”让游客得以放慢脚步,在三游洞品读白居易、元稹的诗篇,在三峡猴溪与猕猴嬉戏中感受自然之趣;“一元畅游”打破价格壁垒,让普通百姓也能登上三峡大坝,见证“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泄洪奇观。这些惠民政策既满足了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向往,又通过客流集聚激活了消费链条。当游客在车溪古镇买下一双土家绣花鞋,在长阳民宿品尝一碗合渣,消费的暖流便顺着产业链传导至千家万户,让文旅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县域景点的协同发力,构筑起全域旅游的立体格局。夷陵区以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为核心,主打“雄奇+民俗”牌,让游客在震撼与温情中切换;宜都市的三峡千古情景区,用全息投影、实景特效等演绎大禹治水的坚韧、昭君出塞的家国情怀,让历史“活”在当下;而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清江画廊里,渔舟在碧水青山间穿梭,武落钟离山的廪君传说诉说着土家起源;清江方山的悬空栈道上,游客漫步云端,与云海飞瀑为伴;天柱山的道观晨钟,又为这份壮美添了几分禅意。尤其是,长阳将西兰卡普编织、《花咚咚的姐》歌舞等非遗融入旅游,让游客在赏景之余,亲手触摸土家文化的脉动。
文旅盛会的价值,早已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游客的涌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升温,酒店入住率攀升、特色餐厅一座难求,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同时,旅游节搭建起传承与创新的平台,土家民俗展演、唐风汉服秀等活动,让年轻群体爱上传统文化,也让宜昌的文化自信在交流中愈发坚定,此外,来自全球的游客成为宜昌的“代言人”,他们的口碑传播,让宜昌的知名度从国内延伸至国际,为吸引外资、开展经贸合作打开了新窗口。可以说,旅游节既是“流量入口”,也是“发展端口”,通过文旅的杠杆效应,撬动了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的多维提升。
站在新的起点,宜昌的文旅之路仍需继续探索。譬如,既要完善智慧旅游系统,让“刷脸入园”“智能导览”成为常态,也要深化“文旅+生态”“文旅+科技”融合,开发更多如“三峡光影秀”“土家文化VR体验”等新业态;既要守护好清江的碧水、三峡的青山,也要挖掘更多如“屈原故里”“昭君村”等未被充分开发的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让宜昌不仅成为“打卡地”,更成为“回头地”,真正建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将见证着宜昌以文旅为媒,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乘风破浪,也预示着这座“来电之城”,终将以更昂扬的姿态,续写属于新时代的“长江故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第五届作协理事)
责编:丁楚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