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2025中华枣乡风情游暨第二十三届红枣丰收季在河南新郑万棵红枣树园启幕。枣红盈枝,硕果飘香,不仅点燃了秋收的喜悦,也为“丰收中原 老家河南”秋季主题推广活动拉开了精彩帷幕。
活动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新郑市人民政府主办,旨在充分展示新郑红枣的魅力,大力弘扬红枣文化,打响新郑红枣品牌,致力打造 “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新场景、新业态,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本届红枣文化节为期1个月,将为游客献上一场集文化、旅游与丰收喜悦于一体的文旅盛宴。游客不仅可以漫步在挂满累累硕果的枣树林间,亲身体验打枣的乐趣,还能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品尝地道的枣乡美食,深入了解新郑红黄文化的深厚底蕴。
枣香伴歌舞,笑语庆丰年
千百年来,红枣以其“药食同源”的特质融于中华饮食与礼仪传统,成为吉祥、喜庆与团圆的文化象征。
开幕式上,精彩节目轮番登场。原创歌曲《枣红了》悠扬的旋律、质朴的歌词,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片火红的枣林,感受着丰收的喜悦与枣乡的独特魅力;活力四射的《节气枣语》情景舞蹈演出,舞者们身着具有枣乡特色的服饰,用灵动的身姿展现着枣乡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曲艺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范军为开幕式带来了《欢乐有“豫”》的精彩表演。节目借助一捧一逗、一说一唱的方式,将传统河南非遗文化与时尚潮流元素巧妙融合并改编,用欢乐祥和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思乡之情,把开幕式的欢乐气氛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本届丰收季开幕式保留了最具传统仪式感的环节——“打枣仪式”。随着一面象征着丰收与喜悦的铜锣被齐力敲响,清脆的锣声回荡在枣园上空。大家轻巧地挥动手中的竹竿,一颗颗饱满的红枣如雨点般簌簌落下,象征着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
可吃可玩可赏,点燃秋日夜晚
园区内同样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互动体验项目,让每位游客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红黄文化的魅力。
诗诵大赛、民谣音乐节轮番上演,以诗意的语言传递深厚情感,用艺术的音符渲染节日氛围。民谣乐队的现场Live演出,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音乐魅力,远离喧嚣,觅得心灵憩息之地。
遍布园区的创意打卡点,鼓励游客用镜头捕捉美好瞬间,用脚步丈量秋日枣园,留下独特回忆。精心设计的剧情和趣味互动环节,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专属的叙事空间,体验别样故事情节。
非遗潮玩市集巧妙融合传统非遗技艺与时尚潮流元素,展示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赋予其时代魅力,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参与体验。 红枣美食区琳琅满目,从香酥可口的红枣糕点到滋补养生的红枣饮品,每一道美味都唤醒味蕾,让游客尽享红枣带来的健康滋味。
作为本届丰收季的一大亮点,全面升级的“枣园夜游”活动在当晚亮相。万盏灯光如繁星般瞬间点亮,将占地近400亩的园区照耀得流光溢彩,五彩缤纷的彩带在空中齐飞舞动,整个枣园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氛围之中。
续写千年枣缘,开启丰收之旅
新郑,是一个注定与枣历史、枣文化有渊源羁绊的地方。
新郑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曾发掘一枚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桃枣荫于街者,莫有援也”,描述了春秋时期郑国都城街道两旁枣树成行的情景,而郑国的都城就在今天的新郑一带。
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常见枣的身影。“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是杜甫在回忆自己的孩提时代,那满树鲜红大枣的诱惑,任谁都无法抗拒。
作为黄帝故里和中国红枣之乡,新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枣乡民众的期盼。在这里,中华枣乡风情游已走过22个春秋,新郑红枣已经成为黄帝故里的一张亮丽名片。红枣丰收季的举办,不仅是对红枣文化、黄帝文化的深情传承与根基延续,更是对其精神内核的弘扬光大。
枣红时节,提枣见喜。诚邀广大市民游客,在金秋九月走进新郑,在满园红遍的枣林间,在流光溢彩的夜色里,共同开启一段寻根问源、遇见喜乐、享受野趣的丰收之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