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秋意浓,十里桂花香。步入九月,黔西南兴义的大街小巷里桂花香气弥漫,淡黄色的桂花缀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满树枝叶繁茂,鹅黄点点暗香浮动,一缕缕清香袭来,沁人心脾。
在桔山广场,一排排桂花树香气浓郁,休憩游玩的市民或坐于树下的长凳上,闻香纳凉、叙话家常,或立于树下,舞起太极、捣鼓乐器。
在八一公园,桂花树下的老人们自发带上小凳子、小方桌,数人围成一圈,凝思聚神地打牌、下棋。方寸之间,暗流涌动,散落的桂花不时飘落在棋局上,一缕芳香暂缓着剑拔弩张的棋局。
街头巷尾的桂花行道树旁,行人步履匆匆而过,忽闻馥郁香气,驻足四望,始觉点点桂花秋黄点缀枝头,方才恍惚“原是秋来桂花香”,入秋了。
桂花缘何能作为城市常见的行道树?这与它天然的品行分不开。
桂花树属于常绿乔木,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低。枝叶四季常青、树形丰满又有天然清香。同时,花开时节恰逢中秋,有着美好圆满的寓意,成为不少城市行道树的首选之一。
桂花树在黔西南历史上也颇有渊源。
兴义府试院为清代安龙县科举考试场所,由兴义知府张锳主持修建,是兴学育人,培养人才的文化教育集聚之地。
试院建成之初,张锳曾在植桂轩前的空地上亲手种植了六棵桂花树,但一直未开花。
“迟之久,迟之又久,桂不花。郡士科名也不极盛。”
转机在咸丰二年秋天,六株桂花树忽然一起绽放。不久,乡试揭榜,兴义府士子四人及张锳之弟甘萍、其子张之洞六人同时登第,数与桂符。
作为知府的张锳喜极而作,在《植桂轩记》中写下“愿斯桂也,早芳而多花。异日郡士科名之盛,有如此桂。是吾愿也,此吾植桂意也。”
如今,城市的大街小巷桂花齐放,香气宜人,黔西南的教育也如此花蒸蒸日上、广负盛名,成为兴义一道独特的文化记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瑶
编辑 宋洁
二审 张恒
三审 许邵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