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参加今天在海宁举办的2025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男科学术大会讲课,再次踏上盐官的花岗岩石板路。
昨晚和海宁市中医院老院长钱菁兄并肩。晚风里还带着夏日的燥热,恍惚间与三十五年前那个初春还是春寒料峭形成对比——彼时我们刚忙完首届华东地区中医男科学术大会的收尾,趁间隙偷得半日闲,也是这样并肩走在古镇里,只是那时的脚步比现在轻快些,话题里除了会议总结,更多的是对往后的憧憬。
如今的盐官早已不是记忆里的模样。听说百亿投入让这片土地换了新颜,金庸书院的飞檐映着晚霞,陈阁老宅的木窗棂透着雅致,王国维故居前的石阶被游人磨得发亮,连空气里都混着新修亭台的木香与旧巷子里的烟火气。
这里的古镇夜灯照明与别处不一样,其他地方古镇大多数挂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红灯笼,而这里都是用LED灯示廓照明。
我们沿着石板路慢慢走,夜间的古镇游人稀少,大多数时间只有我们俩个,远近处不时有虫鸣,倒显得这天地格外清静,仿佛整座古镇都在陪我们细数岁月。
路过一家亮着灯的小店,门诊结束赶到海宁,晚饭还没有吃,于是要了一碗虾仁馄饨充饥。
钱菁兄忽然说:“当年盐官观潮结束,整个古镇人山人海,今天仅有我们俩,我猛地想起那幕——那时我们三十多岁,眼里有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总觉得日子像江潮般,奔涌着全是向前的势头。如今再看彼此,鬓角都染了霜,汗水浸湿了后背,却再也不会像年轻时行走如风。
可也没什么好感慨的。就像这盐官,旧巷换了新颜,却依旧守着钱塘江的潮起潮落;我们从意气风发的青年走到从容的老年,始终守着对岐黄男科的初心。想起了那些年每个月一次到海宁中医院门诊,每次患者达150人左右,诊室门口人头攒动。是医院历史上所仅见
钱菁兄说起最近出版的医书《王孟英临证谋略》一书,准备撰写的王国维父亲王乃誉(1847年-1906年)的传记。我接过话头聊起了自己已在修改三十年前出版的《实用中医男科手册》一书,准备出第二版。话题自然地从过往转到当下,就像这古镇的新旧景致,无缝地织在了一起。
盐官潮城艺术中心
走的时候,回头望了眼亮着的巷口。三十五年前的盐官是少年心事里的惊鸿一瞥,三十五年后的盐官是老友重逢时的细谈。其实哪里是重游古镇,分明是和老伙计一起,把两段时光对折,让从前的我们,与现在的我们,在钱塘江的晚风里,轻轻握了个手。
(引用的照片均为钱菁兄提供,特此说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