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风情 · 苍南 · 玉苍山】
文&图叶望庆
森林绿道:云石之间的荫凉行迹
玉苍山,屹立于苍南县西北,是苍南的标志性山脉。苍南之名源于“玉苍山之南”,山名与地名血脉相连,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与地域渊源,为苍南增添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厚重底蕴。它宛如一枚温润碧玉,镶嵌在东海之滨,是南雁荡山余脉向海延伸凝结而成的一段奇崛筋骨。

甫入山门,一条如玉带般的森林绿道便映入眼帘。这条约六公里长的绿道,引领我们向苍翠山林深处蜿蜒探寻。它起于游客服务中心,终于沧海遗珠景点旁的悬索桥,由景观栈道与景观绿道共同构成,蜿蜒盘旋于山间,串联起玉苍山的曼妙景致。


时值炎夏,城市被暑气蒸腾,而行走在这海拔约六百米的绿道上,却丝毫感受不到酷暑的侵袭。青霭袅袅间,微风携着山林的清新气息,轻柔惬意地拂来,仿佛大自然以温柔之手,轻轻摩挲着每一位行者的面庞,驱散夏日燥热,只留下满心的舒畅。


道随山转,移步换景。玉苍山素有“石海”之称,绿道旁不时可见奇岩:它们或如巨兽盘踞,或似奇禽展翅,鬼斧神工,浑然天成。有的石头堆叠在一起,仿佛在倾诉远古的故事;有的则孤然挺立,于山林间彰显独特风骨。每一块石头,都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令人不禁为造物的神奇而赞叹。





临崖悬空的栈道,是赏日出、观夕阳的绝佳之地,也是观云看雾的好去处。临崖远眺,前方云雾缭绕于山峦之间,与林木山石相互映衬,营造出如临仙境的朦胧美感,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卷之中。云态变幻无穷,每一次抬头,都能收获不同的视觉惊喜。




偶尔,目光投向山腰,一汪碧湖映入眼帘。那湖水的绿,纯粹而浓郁,为整个山林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绿道蜿蜒,步履悠然。如此走走停停,不知不觉间,一个半时辰的光阴已悄然流逝。绿道尽头,我们踏上彩色索道,开启新的旅程。


沧海遗珠:石韵流芳的奇幻天地
玉苍索桥,似一道彩虹横跨山谷,又像一条被山风轻轻掀起的丝带,悠悠悬于石海之上。在阳光的映照下,橙、蓝、绿渐变的彩色桥身,于青山绿树间显得格外醒目耀眼。当我们踏上索桥,脚下镂空的网格令人顿生别样之感,45米的高差仿若让脚底生风,心中不由自主泛起一丝紧张,脚下的石海都不敢观赏,所幸两侧密目的网兜给人以安心之感。


行至索道尽头,站在观瀑亭旁极目俯瞰,桥墩水库映入眼帘。那湖水宛如一块巨大而纯粹的翡翠,静静镶嵌在群山环抱之中,绿得澄澈,静得温柔。阳光倾洒而下,湖面波光粼粼,与周遭葱郁的山林相互辉映,构成一幅湖光山色的绝美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再往前,沿着步道缓缓下行,一片石的世界豁然展现——这便是令人称奇的“沧海遗珠”。亿万年前,燕山晚期的岩浆最后一次深情叩问大地,而后又在亿万年的风雨洗礼中被细细雕琢打磨,终于磨去了所有的棱角,只留下圆润而不失倔强的形体。

它们姿态各异,或蹲、或卧、或倚、或立,三三两两,连绵成海,每一块都独具韵味,无不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与石之间的缝隙中,苍松、灌木顽强生长,根须紧紧攀附在岩面上,仿佛是海水退却时来不及带走的绿藻,赋予这片“石海”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使其仿若仍在呼吸。




从石海走出,看到标牌指向“梅花园”。走近一看,却是一处热闹非凡的亲子乐园,周围还种植着大量花卉。漫步其间,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萦绕耳畔,让人不禁暂时忘却了登山的疲惫,只觉快乐在心中满溢。石头的冷峻与花朵的柔软,在此处悄然交融:一边是历经亿年的沉静,一边是瞬间洋溢的欢愉,却都让人深深感悟到,世界本就该如此——既有厚重的沉淀,亦有轻盈的美好。



一块硕大的岩石上,“沧海遗珠”四个大字镌刻其上,仿佛在诉说着:当山海与时光将一切的锋利悄然磨平,留下的,并非被遗忘的过往,而是那最为圆润珍贵的馈赠。

登玉苍巅峰 探仙山奇韵
玉苍山,原名白云山,又因八面朝向而得名八面山。其古名曾作“寿山”。相传此处乃王母娘娘做寿之地,众仙纷纷献宝祝寿,宝玉堆满山岗,宛如一座宝玉仓库,故而得名“玉仓山”。解放后,此地兴办林场,漫山遍野尽是苍翠之色,遂易名为“玉苍山”。主峰大玉苍海拔921米,堪称苍南县西部的“众山之祖”。
我们从沧海遗珠对面的一扇门起步登山,开启攀登玉苍顶峰的旅程。石阶蜿蜒曲折,两旁树木葱茏,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新气息,深吸一口,顿感神清气爽。随着山路愈发陡峭,林木也愈发幽深。两侧松杉交错,古意盎然,恰似明代郑思恭所记:“昔时古杉弥谷,老松蒙笼,攒云簇霞,不雨滴翠。”尽管历经岁月变迁,此处依然苍翠如初,浓郁的负氧离子扑面而来,仿佛引领我们步入一座天然氧吧。


途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神龟护门”巨石,它横卧于地,昂首向天,恰似一只千年灵龟,忠诚地镇守着山门;继而路过“木鱼石”,此石形状浑圆,中空之处仿佛轻击便能发出声响,恍惚间似有隐隐梵音传来;再往前,“老鹰石”凌空欲飞,翅膀展开似要穿破云间,双目如炬,仿佛正欲俯瞰世间众生。



越往上行,山势愈发奇特。怪石嶙峋,各呈百态。有的石头形似巨蛙望月,有的宛如老僧入定,更有那石瀑岩,远远望去,果真如瀑布倾泻而下,却在瞬息之间凝固。这些石头虽默默无言,却承载着千万年的时光,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摇动石”更是奇妙无比,它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泰山。轻轻推动,便能感受到它细微的晃动,然而却并不会真的坠落。这般精妙的平衡与奇妙,令人啧啧称奇,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竟能造就如此巧夺天工的景观。

一路赏石观景,虽略感疲惫,但对顶峰的向往始终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行。约莫行了一个时辰,终于登上顶峰。立于山顶,天风浩荡,吹得衣袂飘飘,仿佛要羽化登仙。极目远眺,东海微茫,水天浑然一色。此时,云海翻涌不息,远山如黛般秀丽,近石仿若列兵般整齐,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昔日王母设宴、群仙云集的传说,此刻竟也让人不知不觉信了几分。



最令人称奇的是,一片石海在山巅峰顶铺展开来,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有的如巨舟倾覆在山脊之上,此乃“石海覆舟”;有的似海狮昂首顶球,憨态可掬;更有“望天龟”仰首向空,仿佛在祈求千年寿诞。石缝间,松树破岩而出,虬枝盘曲,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令人肃然起敬。





在顶峰旁不远处,一块巨石上,苍南籍著名书法家林剑丹先生所题的“寿”字赫然醒目。笔力遒劲,气韵沉雄,与“寿山”之名遥相呼应,为这片仙山增添了一份厚重的人文底蕴。站在这块巨石前,不禁遥想古时隐士在此隐居修行的情景。据乾隆本《平阳县志》记载,“张氏(姓名已忘)曾在玉苍山隐居,数年未出。一日,乡人在山中偶遇,随其至一幽境,见奇花异果,皆非人间所有。留宿数日后,归家述之,再寻旧道,唯见峰峦叠嶂,白云缭绕。”

领略完顶峰的风光后,我们开始下行,经过“好汉摩天岭”,最终抵达法云寺。回望玉苍峰顶,已隐没在云雾之中。山不言,石不语,却蕴含着千般故事、万种风情,等待着有缘人细细品味。此番游历,虽未能尽览玉苍之胜景,却也收获了几分山色翠微,将其藏于心间,足以回味良久。


佛道共融的山林梵音
自玉苍山顶沿阶而下,未至山脚,便先闻悠悠梵唱,继闻阵阵铃铎。右手边,法云寺庄严肃穆;左手侧,三位大仙庙质朴清幽。常言“天下名山僧占多”,实则应补上后半句——“名山亦让道流栖”。于玉苍山这片钟灵毓秀之地,中国山岳常见的“释道共存”格局尽显无遗,亦彰显出此地浓郁的人文底蕴。

我们首先踏入法云寺。这座苍南第一禅林,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 - 1274 年),作为佛教“玉苍派”的创建寺,历经近 800 年的岁月磨砺,至今在东南亚一带仍声誉颇高,堪称我国重要佛教流派的有力见证。其开山鼻祖“三段祖师”的事迹,更为法云寺增添了一抹神秘而传奇的色彩。

三段祖师临终之际留下遗嘱:“吾逝后,将吾锯为三截——一截喂鸟,一截喂龟,一截喂鱼。”弟子们含泪遵照执行。自此,青山之上不留坟茔,唯余这动人传说流传于世。尽管后人大多不知其真实名讳,但这位流芳千古的“环保”和尚,已然成为玉苍山人文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励着后世之人践行善举,守护这片青山绿水。如今,站在法云寺的天王殿前,仍能感受到那洒脱遗风的丝丝缕缕:漫山遍野的松杉间,不见一座墓冢。

法云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命运波折,曾于元大德、明正德与崇祯、清康熙年间以及民国三年多次重建。然而在文革期间,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直至 1983 年,觉专和尚住持此寺,并筹资予以重建,法云寺方重焕生机。
如今的法云寺规模宏大,布局规整。除了五开间的大雄宝殿气势恢宏外,天王殿、藏经殿、观音阁及左右配殿也一应俱全。寺内三对柱子的青石基础格外引人注目,其上精雕细琢的图案线条流畅,刻工细腻,乃是南宋法云寺创建初期留存下来的珍贵遗物。


与法云寺遥遥相对的七重佛塔,是佛教建筑中的高等级佛塔,不仅是供奉佛陀舍利的圣地,更是佛教宗教活动的核心场所。据说,佛教信众顺时针绕塔而行,深信可借此遣除罪障、开启智慧、延长寿命,并祈福求愿。与之相邻的七宝如来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亦被称作迎宾塔。七宝如来塔除具备深厚的佛教宗教意义外,还兼具装饰与美化寺院的作用,为整个寺庙增添了几分庄严与神圣。


步出法云寺后门,前行不足百步,便来到了小巧玲珑的三位大仙庙。这座古庙虽规模不大,却蕴含着一个国内独一无二的长工与财主同时成仙的传奇故事。庙中供奉着老财主朱盛新、新财主蓝成河和长工雷振春。早年间,玉苍山田坪有一丘原本属于老财主朱盛新的大田,因家道中落,他将其转卖给蓝成河。一日,蓝成河吩咐长工雷振春去挖田,不料竟挖出一大缸白银。面对这笔意外之财,三人皆不为所动,均不据为己有。在县官的建议下,他们决定用这笔钱修桥补路。就在他们挑着白银离开县堂之时,竟感觉脚步愈发轻盈,低头一看,已然飞升上天,后来被玉皇大帝封为玉苍大仙。这个故事洋溢着民间的质朴与善良,,也为玉苍山增添了独一无二的人文魅力。


青山同脉,佛道共香。名山之中多有僧道修行,僧道亦如同同乡邻里。和尚讲因缘际会,道士论感应显化;和尚倡导放生护生,道士秉持积德行善——最终都归结于一句话:行善之人,青山永记。
玉苍广场-现代诗意里的山水邂逅
告别法云寺的晨钟暮鼓,离开三位大仙庙质朴的传说,我们移步至玉苍广场。一片开阔的湖景率先映入眼帘。这座高山平湖为龙门湖,水色呈现出蓝绿交融的色泽,波光闪烁,将天空、岸边植被以及湖中的建筑清晰地倒映其中,营造出如梦如幻的镜像效果。


湖中央,一座白色的现代风格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其顶部是独特的四边形锥顶,下方由玻璃围合出通透的空间,一条带有白色栏杆的栈桥,将它与岸边相连。这座白色方塔,上小下大,四面平整,恰似一枚被岁月磨去锋芒的印章,稳稳地盖在湖水这张信笺之上。建筑与栈桥的倒影在水中清晰可见,宛如水下隐匿着一个同样精致的世界。


沿着湖岸悠然漫步,跨过一座石拱桥,一座中式凉亭便出现在眼前。它飞檐翘角,古韵悠然,与湖中的现代方塔遥相呼应。画面左侧,高大茂密的深绿色树木延伸至水边;右侧及远景处,同样被郁郁葱葱的针叶林与阔叶林覆盖,连绵起伏的绿色山丘与湖水相互映衬,共同绘就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绕湖而行,那座白色建筑始终是美景的焦点。


湖岸石径的尽头,是一片草坪,前方一座白色的旋转楼梯出现在视野之中。它犹如一条被风拉长的海螺壳,安静而执着地指向云端。也有人说是一枚高耸的火炬,屹立体育场的边缘。楼梯旁是透明的玻璃围栏,围栏前几级灰白色台阶错落有致,台阶下方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边缘砌着一道矮石墙。整体氛围开阔、清新且充满现代感。

我们沿着旋转楼梯缓缓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时光的琴弦之上,弹奏出一曲现代与自然交融的美妙乐章。楼梯尽头是一个白色规整的方形观景平台,下方是悬崖深渊,站在这里,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不已。周边连绵起伏的山脉被绿色植被层层覆盖,层次分明。远处天空中,形态各异的白云悠悠飘浮,澄澈的蓝天宛如一块巨大的幕布,将这一切衬托得更加壮美。
在此处,能够静静地观赏云雾在山间缭绕的奇幻之景,感受那如梦似幻的缥缈;可以迎接朝霞,目睹那一抹绚烂的色彩缓缓晕染天空,唤醒整个世界的生机;还可以守望夕阳,想象那温柔的余晖洒落在山峦之上,勾勒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这个观景台,让我们得以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领略玉苍山的壮美与宁静。




站在楼梯尽头回望,远处的龙门湖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湖中的白色建筑与栈桥清晰可见。身后不时传来快门声,几个荡友对着还在楼梯下的伙伴喊道:“帮我拍一张‘腾云驾雾’的照片!”看到如此独特的景色,荡群破天荒地在这次登山活动接近尾声时,于这个新晋的网红打卡点拍摄了一张集体照。

玉苍山引领着我们的脚步,从“绿道漫步”到“登临峰顶”,从“观石赏奇”到“聆听梵音”。从专注于“看山”,到沉醉于“看云”;从探寻古迹“寻迹”,到最终的“忘我”之境。山色美景、奇岩怪石、佛道故事、民间传奇,乃至网红打卡点,都如同山在不同海拔、不同心境下递予我的一把把钥匙——有的开启一扇门,有的推开一扇窗,而最后一把,干脆拆除了门与窗的界限,只留下自由穿梭的风,让我们与这山水天地相融无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