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蕉城区蕉北街道在宁德城隍庙入口处启动改造工程,改造完成后将增设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雕像与碑文。
这里有诗人陆游的“宁德记忆”
今年是一代文豪陆游诞辰900周年。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时年34岁的陆游初涉仕途,赴宁德县担任主簿。主簿,在宋代是知县衙门掌管文书等事务。彼时恰逢宁德城隍庙迎来重修盛事,陆游受委托撰写了《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
据该文记载,宁德城隍庙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最初坐落于西山之麓,绍兴元年由知县事赵诜之迁址至现址。绍兴二十八年五月,权县事陈君摅(《宁德县志》引文作“泽”)主持修复和扩建事宜,工程于同年八月竣工。竣工之后,城隍庙修缮一新,规模变得高大。
《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也成为联结诗人与宁德的珍贵印记。文中还生动描绘了彼时宁德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道出当时宁德地势险要、交通落后等情况,分析了宁德的城隍祠比其他地方更为兴盛,是因为邑中吏民寄望于神灵庇佑、避开这些灾祸。
蔡氏民居的马鞍墙(郑承东 摄)
这里是古街巷陌与文化中心
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八百多年来,城隍庙所在的这片街区逐渐发展为蕉城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保留了众多宗祠、庙宇等公共建筑及传统民居,是宁德历史人文内涵的集中体现。
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是名门望族、学者雅士的主要聚居地。无名英雄蔡威,朱熹弟子陈骏、郑师孟,宋代状元余复等一批历史名人曾定居在此。
这里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一批明清建筑群坐落其中。近年来,已梳理出蔡氏民居及家庙、培英辕边井、宁德县城隍庙旧址等3处文物保护单位,125栋建成时间超过50年的历史建筑,以及51口水井、石磨、古树等承载街区记忆的环境要素。2020年,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2021年启动编制的《宁德市蕉城区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为街区保护与发展划定了清晰蓝图:将严格保留“两核、两轴、多节点”的空间格局,重点突出“城隍文化、蔡氏家庙、名人故居、明清古厝”四大特色资源;同时通过抢险加固濒危建筑、植入非遗体验馆与轻餐饮等新业态,构建“保护—利用—反哺”的良性循环体系,让历史街区“活”起来。
蔡氏民居外的匾额(郑力炜 摄)
这条古街即将“新生”
当前,蕉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一期保护与修缮项目已进入紧锣密鼓规划设计阶段,在街区主干道的137栋沿街房屋中,已有54栋业主主动支持业态开发,为街区活化注入了民间力量。其中,蔡知府宅的活化实践尤为引人注目。
蔡知府宅(刘霄鹏 摄)
“我们计划筹建展馆、修缮祖宅,一方面是想守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希望传承和发扬历代祖先的家风家训与精神。”蔡步镛后人、理事会发起人之一蔡俊生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这些举措教育子孙后代,弘扬奉献社会的精神,也盼望着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积极参与,共同做好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
如今,在城隍庙入口处,陆游雕像和碑文的修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八百多年来的历史文脉正以新的方式延续。
“本次改造是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一部分,我们将在拆除蕉城区饮服公司部分建筑的基础上修建陆游雕像与碑文,项目预计将于9月底完工。”崇文社区第一书记梁长兵介绍道,此举既是蕉城区蕉北街道传承历史文脉、缅怀先贤的具体举措,也将为提升城隍庙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添砖加瓦”。据了解,后续街区还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周边配套设施进行修缮,最大程度保留历史街区的原有肌理,让千年古街与人文记忆在当代焕发新生。
蕉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联合文旅、住建等部门,持续推进历史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提升与业态优化工作。“我们力争将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集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闽东文化新地标,让这条千年古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新宁德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