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中国旅游市场悄然发生变化:外国游客的足迹正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向大同、义乌、恩施等三四线城市延伸。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暑期外国游客预订机票前往的中国城市达144个,同比去年增加16个。前往山西大同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9倍,前往浙江义乌的同比增长2.6倍。
“小城游”的顺畅离不开基建网络的支撑。高铁成为外国游客连接不同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数据显示,暑期印尼游客高铁预订量增长2.5倍,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及英国的游客的高铁票预订量也同比翻番。随着更多小城市机场和高铁的开通,交通网络的覆盖广度与衔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极大缩短了不同城市的时空距离,让“上午在大同看云冈石窟,下午乘高铁去平遥逛古城”成为现实。
“小城游”的走热源于文化资源的深度释放。外国游客开始了小城深度游,他们在义乌采购汉服,在恩施感受土家文化,在漠河追极光,在甘孜拍星空。这些小城之所以能进入国际视野,离不开文化IP的带动。比如,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热映带动山西古建旅游热潮,广元则借助“女儿节”和武则天历史文化吸引境外旅行团。
“小城游”的持续得益于开放政策的持续赋能。过境免签政策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更多外国人可在境内停留长达240小时,足以开展跨市深度游。景区、机场、酒店的多语种服务逐渐普及,消解了语言障碍。支付、退税等服务配套也在持续完善。今年上半年,国内离境退税商店总数已超7200家,退税商品销售额及退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6%和93.2%。当政策红利、基建便利与文化魅力形成合力,让外国旅客愿意走进来、慢下来、多次来。
从“看中国”到“品中国”,从“逛大城”到“探小城”,外国游客“中国游”的升级,不仅是旅游市场的新趋势,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基建硬实力与开放包容姿态的集中体现。当更多宝藏小城走进世界视野,当更多文化故事通过游客的镜头传播海外,中国与世界的连接将更加紧密,“中国游”必将在文化互鉴与双向奔赴中绽放更多精彩。(毕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