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螳螂川泛着粼粼波光,曹溪寺的晨钟穿透薄雾,唤醒这座滇中名城—— 安宁。
8月14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十次外长会在此举行,中柬泰三国外长在云南安宁茶叙。这座以 “安宁” 为名的千年古城,恰似一盏清茶,在氤氲水雾中沉淀着两千余年的历史醇香,更以“和平、和谐、和睦”的寓意见证着新时代的外交故事。
安宁之名,可追溯至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所置的 “连然县”,当时属益州郡;此地因盐矿富集特设盐官,成为滇中最早的盐业重镇之一。“安宁”最初称“阿宁”,后因方言中 “安”“阿” 音近,逐渐演化为今名。这一字之变,代表着先民对 “岁稔年丰、邻里和睦” 的朴素期盼。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这里曾是马帮商队的必经之地。盐官驻守的官署前,驮盐的骡马踏起烟尘;老街两侧的商铺里,蜀锦、滇茶与西域香料在此交易。明代著名学者杨慎称安宁为 “连然金方 螳川宝地”,如今这八字不仅镌刻在安宁的老街上,也镌刻在城市的记忆深处。
此次茶叙之地安宁市温泉街道,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发现温泉。由于泉水水色湛绿,光洁如碧玉,故又称 “碧玉泉”,是云南有明确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温泉,开发历史可追溯至汉代,也是云南被历史名人称赞最多的温泉。明代状元杨慎将其誉为 “天下第一汤”,题字后仍觉不尽兴,又在摩崖石刻留下 “不可不饮” 四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云南时,对安宁温泉推崇备至,盛赞 “余所见温泉,滇南最多,此水实为第一池,此处不可不浴”。
在安宁市温泉街道,还有始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的曹溪寺,相传与广东韶关曹溪一脉相承,寺名源自六祖慧能弘法之地。
大殿前檐的 “天涵宝月” 奇观 —— 每隔 60 年,月光透过圆孔直射佛像额心,展现了古代建筑与天文学的绝妙结合。寺内元代的优昙花与古梅,历经沧桑仍岁岁花开,恰如这座城市坚韧的文化生命力。
沿曹溪寺往螳螂川畔走去,摩崖石刻群如一部立体史书,在崖壁上镌刻着安宁的记忆。
石壁上镌刻着明清以来 170 余幅文人题咏,笔力遒劲的石刻中,从杨慎的 “天下第一汤” 到抗日时期 “猛虎扑富士” 的山峰画刻,每一笔墨迹、每一道刻痕,都是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鲜活回响。2019 年,这片石刻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千年文脉得以更妥帖地守护。
沿着螳螂川往上走,便能瞻仰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 年)的遥岑楼,此楼由嘉靖初年安宁知州王白庵所建,“遥岑” 作为楼名,别具韵味。
安宁自古文脉昌盛,明代内阁首辅杨一清以故乡安宁十景之一“石淙流韵”,取别号为“石淙”。杨升庵(杨慎)为追怀这位乡贤,不仅题写 “文献名邦” 匾额悬于遥岑楼,更留下诸多诗文咏赞安宁人文风物。他寓居安宁近 30 年,常于遥岑楼讲学论道、著书立说。
与遥岑楼遥相呼应的,是横跨螳螂川的永安桥,它连接着安宁的东西两面。
始建于明代弘治七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是昆明通往滇西古驿道上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取名 “永安”,象征永保平安。
若说螳螂川沿岸的楼阁、桥梁是安宁文化的 “筋骨”,那么散落在城乡间的王仁求碑、法华寺石窟、连然文庙等则是构成这座城市人文底蕴的 “血肉”。
位于县街街道小石庄村的王仁求碑,是目前昆明地区发现的唯一一通唐代碑碣。法华寺石窟开凿于宋代,是云南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之一。连然文庙则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多次修缮,大成殿的斗拱、梁枋仍保留着古代建筑的精巧工艺,如今已成为安宁传承儒家文化、开展研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源于千百年前的历史遗迹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讲述着时代的变迁。
从西汉的盐官重镇,到南方丝绸之路的驿站,再到如今见证跨国友好沟通的 “和平茶叙” 之地,“安宁” 二字始终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交通节点,更是文明交流的 “渡口”,历史、自然与人文在此和谐共生,继续书写着属于 “安宁” 的故事。
全媒记者:刘林清
图片为资料图
美编:杨鸿 审核:白海
发布:安宁市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