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博馆的二号展厅,我特别喜欢,每次去必进。玩二号厅有技巧。通常我们约在早上九点第一拨。这个时间段行走在进门前那段漫长的路上,相对凉快点。进去后,绝大多数游客都去一号厅了,二号厅暂时人不多。等到一号厅游客出来,玩二号厅要排队。有时候会排很长的队。
二号厅的重点大戏,在最后的VR体验。但是前头一段开胃酒,绝不要错过。那是环形道上船模集中展示的地方。
中国古代船只,主要分为四大派别,即福船、沙船、广船、浙船。四大派别各有千秋,在古代交通历史上的航海活动、军事活动及贸易活动中,均扮演过重要角色。
福船,是福建沿海制造的木帆船。福船的特点是船体高大甲板宽平,船的吃水深度可达四米左右。福船高昂的首尾,尤其适合远洋航行。福船是宋代以来官方海上任务的主力船型。郑和七下西洋时,福船在船队中被广泛使用。
沙船,历史更加悠久,是江苏沿海的代表性船型。沙船结构坚固,抗风浪能力强。汉代至唐代,沙船广泛应用于内河及近海运输,宋代后逐渐转向远洋航行。“头尖底平”是沙船的显著特征。
广船,是广东沿海的深水远洋帆船。广船船头尖船体长,采用多孔舵和“水密隔舱”技术,抗沉性佳。即便遇到沉船事故,有可能获得活下来的机会。广船到唐代技术更加成熟, 到宋代已成为海上贸易主力。广船有实物存在,即明代“金华兴”号广船遗存。
浙船,是浙江地区的典型船型。浙船以宁波舟山为代表。历史上曾是中日韩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浙船的特点是首部尖窄,尾部宽阔,适应浅海航行。
文字上再详实的介绍,也很难在脑袋里形成具象。运博馆二号厅,可以满足船模爱好者或船舶研究者的大部分需求。这里集中展示了历史上所有的大大小小的船的模型。上述介绍的古代船舶四大派别,基本都服务于海上。
二号厅,除了四大派别的古代船型,还有小舢板、乌篷船等现代文学作家笔下颇有诗意的交通工具,还有轴辘千里、威仪显赫的皇家官船等。各种船模,高高低低地参差吊在空中,可近看远看,不可亵玩。
假如运气好没有大量游客涌入,前呼后拥的话,慢慢细看,相当不错。就算不喜欢船或者对船几乎没有了解的人,到这里走马观花一趟,也能获得一个大概了解。单独一艘船放着,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二号展厅,名字叫“运河上的舟楫”,可陈列展示的,远不是运河上的舟楫那么简单。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运河超强的运输功能,沟通南北。扬州能有“扬一益二”的盛况,全拜托运河所赐。
沿着旋转形走道不徐不疾地走,满心喜悦地看。一艘艘船模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向游人讲述和船有关的故事。
最大的惊喜,在于走到二号厅的尽头。这是我一次次愿意进入到二号厅的动因——实景体验沙飞船。沙飞船也称“迎船”或“楼船”,是清代出现的一种豪华客船。沙飞船的名字,来自于该船由扬州沙氏所造。沙飞船做工考究。船身较大稳定性好,因此深受文人墨客、仕女名媛、大商巨贾和官宦贵族们的喜爱。
游人走到沙飞船上,好像船儿正泊在岸边水中一样,有微微地颠簸感。船里装修豪华,有不同剧种的戏剧水牌可供选择。坐在宽大的太师椅上,看窗外风景变幻,听舱内咿咿呀呀,人生的“慢”与“雅”,同时具备了。
我们不是清代的雅客,而是现代的游客。没时间端坐太师椅,径直走到船头。那里通过光影技术所呈现的四季,正一路风雨一路行地赶了过来。
“运河上的舟楫”,体现的是运河上的风情。沿运河近三千多公里的范围内,穿越了八个省市三十几个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一座省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大运河,用水的柔情,温润滋润了沿途所有的城市,所有城市里的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沙飞船似乎向前驶行,向着沿运河的一座座城市而去。刚刚的叫卖声被甩到身后,前面未知的美,又有什么?
这一次,三十九度高温的现实里,欣赏到了大雪纷飞的冬日盛景。燥热没了。虚拟的大雪不需要厚重的衣物御寒。好舒服的体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