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镇,一段烽火岁月;一方水土,一曲家国壮歌。
河桥,不仅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在抗战时期承载了沉重的历史使命与民族记忆。
1937年,日本侵略军把战火烧到上海,两个多月后,数万日军从平湖、金山卫登陆杭州湾。从此浙江的抗战拉开序幕。杭徽公路被切断后,日寇试图沿分水江、柳溪江窜进昌化境内,却在河桥遭到了狙击。
抗战誓师碑:壮志出征,气贯长虹
1939年,第三战区挺进第一纵队在河桥老街盐置坦举行誓师大会。三千军民齐聚,口号震天、旌旗招展。总指挥丘玉林少将亲撰96字誓词,铿锵有力:“倭寇侵犯,踞我疆领。吾为自卫,御侮图存……”
誓师碑至今仍立于南屏山公园,虽经风雨,字迹犹存。它不仅是那段历史的实物见证,更是一座精神丰碑,传递着“矢勤矢勇,必信必忠”的抗战决心。
乌珠山百人坑:血泪记忆,永志不忘
1945年8月,日军败退前夕仍在河桥一带疯狂屠杀。拒绝带路的13岁学生俞匡民被刺刀杀害,百余名无辜百姓遭虐杀。尸身集中掩埋于乌珠山,形成“百人坑”。
战后,军民在此立碑祭奠,鸣枪志哀。如今,“百人坑”作为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铁证,警示后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抗战起自卢沟桥,结束在河桥”
1945年8月13日,中国军队在河桥与日军激战三昼夜,最终取得完全胜利——巧合的是,这一天恰是八年前“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之日。两天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起自卢沟桥,结束在河桥!”当年《民族日报》《浙西日报》纷纷报道,河桥由此被誉为浙西抗日最后一战的胜利之地。同年9月3日,“昌化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立于南屏山麓,铭刻这段光辉历史。此碑由当时昌化县县长方元民撰文,行政干训所教育长梅萼书。
战火中的教育火种,浙工大前身之一
浙西三中成立于1939年5月,初设颊口乡歧安村,两个月后迁往河桥茄村。校长沈成震带领师生将程家庄院改建为校园,在烽火中坚持办学。这里不仅是战时教育的坚强堡垒,更成为浙江工业大学的重要溯源之一。在山河破碎的年代,教育火种未曾熄灭,文化与精神一脉相承。
如今的河桥,战火已远,山河焕新,但老街旧碑仍在无声诉说烽火岁月。天安门广场上铿锵的正步,与河桥古镇曾经的抗战誓言遥相呼应。吴越文化中“保境安民”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血脉中不屈的脊梁。它曾在历史关头凝聚起抗争的伟力,也必将在新时代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