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巍巍,白龙激荡。陇南的路,是山水间舒展的绸带,一头系着秦巴的苍翠,一头连着白龙江的澄澈。它碾过青泥岭的晨雾,绕过文县天池的碧波,在康县的古村旁蜿蜒,于武都的油菜花田边延伸,把八县一区的故事,轻轻铺展在陇南山地的褶皱里。这条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亦是人文流淌的血管;是连接各地的纽带,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陇南每一公里都藏着故事,每一个转弯皆遇见风景。公路延伸之处,不仅是地理的抵达,更是希望、幸福的抵达。让我们一起,在车轮与路面的对话中,读懂各县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透过这条起伏的曲线,读懂陇南最美的画卷。
车行G345线康县段,沥青路面如墨带蜿蜒,两侧青山如黛、梯田层叠。这条串联起茶马古道遗迹与现代旅游度假区的公路,如今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成为展示康县生态之美、文化之韵的“流动画廊”。从明代察院明文碑记载的“茶马贩通番捷路”,到如今康略高速康县段的贯通、马拉松赛道的激情绽放,公路正以“连接”与“赋能”之笔,在陇南大地上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文化寻踪:公路串联的千年古道记忆
“在康县至望关的345国道上就能远眺龙角岩。”这块形似青龙昂首的巨石,恰是茶马古道文化与现代公路文明交汇的见证。游客驾车行驶在G345线,透过车窗可见沿线新建的蒲家峡茶马古道雕塑群,背茶工的青铜雕像与公路旁的古树相映,仿佛时空在此折叠。作为全国唯一有碑刻佐证的茶马古道途经地,康县依托公路网络,将望关察院明文碑、黑马关老道班等文化遗迹串联成线,打造“游走古道”徒步之旅。游客从青龙山旅游度假区游客中心出发,沿青石板路前行,龙门客栈的“店小二”吆喝声、康县罐罐茶的焦香与棒棒鞭唱腔交织,商铺鳞次栉比的茶马集市重现了“马帮铃响入云端”的盛景。
公路的延伸让尘封的文化“活起来”。康县公路段在G345线、G567线油路修补中,采用“圆坑方补、斜坑正补”工艺,既保障了行车安全,又将古道青石板路的修复理念融入现代养护技术。2025年4月,为保障青龙山半程马拉松赛事,康县公路段仅用4天就完成了4000平方米的油路修补,使这条“文化路”既保留历史肌理,又具备现代交通功能。
山水赋能:公路激活的生态旅游引擎
“从陇南机场出发沿蜿蜒公路自驾2.2小时,就能直达青龙山旅游度假区。”这条被网友称为“神仙自驾线”的旅程,串联起平洛镇梯田、周家坝镇古村落、寺台镇山野美味,最终抵达海拔2488米的青龙之巅。2025年五一期间,康略高速望关寨子至长坝青龙山段临时单向开通,7座以下小型客车可每日7:00-20:00通行,使景区接待量突破13.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821.2万元。
公路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重构了旅游体验。在青龙山度假区,“悠闲上花桥”骑行之旅沿长坝河展开,9公里专用自行车道连接驿路莲湖、蚕桑博物馆与花桥4A级景区,沿途设置的5G基站和休憩驿站,让游客在田园风光中享受智慧旅游便利。而“青龙之巅”登山路线则依托改造提升的35公里度假区道路,将田野万花筒、龙眼梁、画壁岭等景点串联,游客可驾车至山腰停车场,再换乘摆渡车直达云道起点,实现“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无缝衔接。
业态创新:公路催生的文旅融合新场景
“砰!”随着发令枪响,2025年康县青龙山半程马拉松赛选手冲出起点,沿着新建成的沥青赛道穿越“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址、福坝古村,最终抵达风车梁折返。这条融合了田园、山地、古村景观的赛道,正是康县“公路+体育+文旅”模式的创新实践。赛事期间,G345线、G567线沿途设置的“公路驿站+民俗体验”点,让选手与游客在补给站就能品尝到柴火鸡、野菜饼等特色美食,带动沿线民宿营业额同比增长55%。
夜间经济同样因公路而兴。青龙山龙门客栈的霓虹灯与G345线的路灯交相辉映,非遗打铁花表演将1600℃的铁水泼向夜空,与茶马集市的文创摊位、星空露营基地的篝火晚会共同构成“不夜山乡”图景。这种“白+黑”全时段旅游模式,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0.8天延长至3.2天,推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在2025年五一期间大幅提升。
从茶马古道的马帮铃响到康略高速的汽车鸣笛,从背脚子的艰辛跋涉到骑行者的自在如风,康县的公路正以“修一条路、造一片景、活一方经济”的实践,诠释着“交通强国”的深刻内涵。当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青龙山云道,徒步者、骑行者、自驾游客沿着公路向山水深处进发,这条串联起历史与未来、自然与人文的“黄金通道”,正引领康县驶向文旅融合的新蓝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