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之前,那时候我国的经济重心并不在沿海省份,而是在关中地区,其中陕西就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的三线建设,这在当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不少,可如今那些建设却人去楼空,只剩鸟语花香相伴。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下陕西那段曾经辉煌的岁月。以及其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落幕的。
三线建设
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我国极其不利,此时正值中苏关系恶化的时期,而美国在这期间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也不断制造麻烦。
正是在这种外部因素的不断影响下,我国出于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决定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建设,而这就是三线建设。
这是建设政策是我国自成立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工业建设。
而选中的地区便是陕西,其凭借在我国关中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当时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之一。
之后国家先后向这里投入有200亿元左右,并且规划了近100多个重点项目。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带着热血奔赴陕西。
在汉中,我国中央联合众多中省单位纷纷给予支持,在这期间汉中就投资建设了以陕飞为代表的22个厂和企事业单位,这里也因此成为了我国大型运输机的主要研究基地。
同时当地还建设了了两大核燃料加工厂,这一度让汉中成为我国三大核燃料加工基地。
汉江机床厂也是随之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关中地区打下了工业基础,这种较为完整的机床产业链也后续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陕西的宝鸡市,陕西的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无线通信装备生产的骨干企业,在这场建设中让其从最初生产军用航空电台到后来的短波通信设备不断发展,产品覆盖全国的通信设备,甚至还远销海外市场。
不过在这些厂的建设初期,还是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当地物资十分匮乏,工业基础也是薄弱,好在是那些全国的建设者们带着国家富强的理念一步步克服了这些难关。
就这样,一座座工厂在陕西拔地而起,为国家未来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三线厂的辉煌岁月
在那个时期陕西的三线厂也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岁月,而这些工厂不仅承担着重要的国防生产任务,还在民用产品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对当地的经济乃至全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众多三线厂为我国后来的军事装备现代化可以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就包括有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这是国家“一五”期间推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这工厂在建设初期就是国家打造的全国唯一的炮瞄雷达生产企业。
起初我国的炮瞄雷达是仿制苏联的产品发家,后来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发展,渐渐成长为军民结合的大型军工电子工厂。
在当时这家企业拥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有600余人,具备自主研发大型高精度的电子武器装备和生产能力。
在后续的10年发展中,陕西在军事电子装备研发上获奖无数,总计获得国家级奖励14项,省级奖励40项等,这些研究为我国的国防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此可见在当时陕西对于我国的重要性。
在1965年,我国一机部决定将全国的机床设备内迁到陕西,并且建立汉中机床工具总厂,其中就以汉中为中心负责大型精密机床铸锻件的生产,并且整个厂区占地面积足足有560余亩,还细致划分了生产区和生活区。
建设过程中,汉中的政府动员了大量民兵和知青配合施工,交通落后他们亲自到荒山开路,之后建设者们快速建设出了车间,在1970年就彻底完成了从基本建设到具备自主生产设备的能力。
而后来在民用产品的发展上三线厂也是为国家的发展来带了不小动力,陕西的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在民用的通信设备不断创新,生产的产品甚至还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国际市场。
其在当时引进的日本夏普收录机生产线,在当时掀起了一阵热潮,国内消费者纷纷购入收录机。
而这些陕西三线厂生产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民用产品,在当时凭借着高品质,成为了我国消费市场上的抢手货,极大程度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在满足国内发展需求的同时,还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三线厂的繁荣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工业基础落后的汉中,国家安排了三线建设之后,迅速就建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期间工厂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全国的人才涌入为陕西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这些产业技术人才的到来伴随着及其家属,这些人促进了当地商业发展,随着人口的流动一时间也是孕育出了不少的学校和医院等配套设施相继建设,就这样一个个小型社会在工厂周边渐渐形成。
特别是在当时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些三线厂的职工们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以及较好的福利待遇,是当时人民普遍向往的工作。
在当时虽没有如今这么多的娱乐活动,但陕西的职工们的也有对应的娱乐活动。这些工厂经常组织文艺演出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过得相当不错。
盛极而衰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辉煌的三线厂也逐渐出现新的问题最终走向落寞。
而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在当时我国在国际上与其它国家的关系有所缓和,于是国家的重点从最初的国防建设开始转向经济发展,这就导致了三线厂的军事订单大幅缩减。
与此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正在确立,这让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陕西的企业与沿海地区新兴的企业相比就有不少的不便因素,其中三线厂地处内陆山区交通不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处于劣势。
三线厂大多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这些企业大多数都不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并且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依赖国家计划生产和分配,最终导致了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感知度不高,明显缺乏自主经营与发展的能力。
三线厂的创新明显与我国新型产业存在技术上的落后,三线厂的设备老化,进而让产品质量难以提升。
特别是地理位置偏远,很难留住那些优秀的人才。年轻一代的职工更向往有更多机会的沿海城市发展,于是他们纷纷离开了三线厂。
在这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许多三线厂的经营状恶化,甚至已经陷入到了连年亏损的地步。
一些企业为了生存也是不得不进行转型,其中陕西航空硬质合金工具生产工厂,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落伍甚至连年亏损,在2016年更是被国资委列为列为了特困企业。
虽后来我国的为了补缺三线厂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指明了总发展方向,在这期间也是实行企业制度的改革,但哪怕是进行了这一系列的措施扭亏转盈,但期间成功转型的企业只占据少一部分。
大多数的三线厂则没能逃脱破产或搬迁的下场,一时间无数的陕西工厂搬出,其中海红轴承厂和汉中油泵油嘴厂等6户企业已宣布了破产,而南峰机械厂外迁至洛阳。那些曾经繁荣的工厂,到了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厂房和一些生锈的机器。
目前厂区的内部已是杂草丛生,荒废的道路两旁都种满了树木,曾经工厂到办公楼以及宿舍等建筑也变得破旧不堪。曾经热热闹闹的工厂如今只剩下一些老人还在附近居住。
那些废弃的三线厂,虽已经失去了生机,但它们作为我国那个年代的产物还是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这些旧的产房对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是我国三线建设这段历史下的足迹,记录了那个时代有无数的人民为了国家的富强而挥洒的汗水与努力。
如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将这些三线厂进行保护和开发,想将其打造成为工业遗产旅游景点。
让后来更多的人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学习那个时代的精神。陕西的这些三线厂,从辉煌走向落寞,是时代发展的痕迹。
正是有了这些工厂的兴衰历程,让我们看到了过去那段时间国家的改革与努力。
三线厂对我国而言不仅是既一些荒废的工厂,也是我国的工业的一段史诗。
虽如今它们大多已荒废,但曾经的辉煌不会被遗忘,它们承载这那个年代的三线精神,而这些将会在未来为激励我们发展,让我国继续在富强的道路上走下去。
参考文献:
《毛泽东与“三线”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线——一个时代的记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