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9月4日讯(通讯员 朱嘉 记者 姜天圣)“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始终如血脉般贯穿城市的肌理,映照时代的变迁。当下,镇江“读城”行动与“苏超”联赛深度融合,悄然开启了一场“文有读城,武有‘苏超’”的文旅体商融合创新实践,将束之典籍的静态文化记载转化为市井街巷的动态生活图景,激发起人们对城市情感的归属与共鸣,让沉寂多年的古街旧巷焕发往日生机,为镇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让历史文脉成为“行走的课堂”
以文化为魂,构建沉浸式研学产品。镇江市立足“诗词之城”与“千年文脉”的独特禀赋,将研学旅游作为“读城”行动的重要载体,精心设计了“观苏超联赛·品诗意镇江”研学线路。在醋文化博物馆,亲手制醅、翻料,感受“中华老字号”恒顺百年来传承的严谨技艺;在西津古渡,百年石道的车辙诉说着漕运枢纽“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的往昔繁华;在京畿路,老建筑群串联起不屈抗争的近代民族史,广肇公所、伯先公园诉说着革命先行者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镇江商会旧址诉说着陆小波等一批爱国商人实业救国的理想抱负,在抗战时保护同胞的世界红卍字会江苏省会旧址内如今展陈着新中国镇江籍院士的事迹,向世人诉说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敢为人先的时代担当。
以联动为翼,拓展全域化研学格局。这种以研学旅游打造“行走的课堂”模式,实现了历史教育、人文教育与实践体验的无缝衔接。利用“苏超”联赛影响力及本地配套的文旅福利政策,目前“观苏超联赛·品诗意镇江”研学活动先后吸引到来自盐城、泰州、南通以及南京等跨区域亲子研学团队,研学线路所串联景区、街区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周末增长38.12%,带动镇江博物馆、醋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参观量同比增长14.48%。以研学为突破,镇江市将进一步统筹,以本地丰富的诗词文化资源,深化“跟着诗词游镇江”研学产品体系,讲好镇江文化强市故事;以航空、船舶、现代农业等本地特色产业资源,打造“跟着产业游镇江”研学产品体系,讲好镇江产业强市的故事,构筑覆盖省域的“读城”研学旅游网络,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本地优秀文化基因的植根与传播。
打造文化交融的“城市会客厅”
以市集为媒,激活文旅经济活力。在“苏超”联赛镇江主场的体育会展中心,诗意镇江“苏超×读城”市集以“城市即文化,文化即生活”为主线,构建起多元文化展示、对话的平台。既有锅盖面、源春肴肉、恒顺香醋等一众老字号商家带来的地方美食现场品鉴;又有鱼跃医疗、英科医疗、七〇七制药等本土科技企业带来的前沿产品展示。生动诠释出镇江这座城市既能“慢下来,品味生活”,又能“跑起来,创新创业”的现代城市气质。以“体育赛事+主题市集”的读城模式创新,实现了市集作为活态博物馆的功能,面向最广泛的游客群体,用最真实的感官体验来解读镇江文化。
以开放为要,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苏超×读城”市集既有句容、丹阳、扬中等辖市区特色产品的组团亮相,又有陕西、辽宁、新疆、西藏等地对口城市、友好城市带来当地美食、非遗、文创的集中展销。景区专属优惠政策,城市文旅推介,多元交融的主题市集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会客厅”,直观展现出镇江这座城市既能凝聚内部,兄弟齐心描绘“同心圆”,又能敞开胸怀,结交挚友共享“朋友圈”。为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交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埋下了值得期待的伏笔。
巧思构筑城市文化的“精神地标”
以山水为笔,绘就诗意栖居画卷。镇江深谙“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的理念,将“江河交汇”“城市山林”的地理特质升华为文化符号。在研学之旅中,铺陈“潮落夜江斜月里”的静谧,展现“潮平两岸阔”的壮阔;在“苏超”球赛的中场表演中,数百架无人机组成“镇江三山”“‘微笑天使’江豚”等动态图景,用科技手段演绎“满眼风光”的绚丽意境,创意展示了文化自信与创新智慧结合所迸发的无限活力,让城市的文化符号标记出“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文化家园。
以细节为暖,传递城市人文温度。在“苏超×读城”的执行中,更以“宠客”细节彰显城市温情。写着“镇江南京都是我哥”的茅山门票、印着“满眼风光 诗意镇江”的束口包,手幅、助威棒、锅盖面、肴肉、口服醋、葛根茶……3.1万份“宠客礼包”承载着镇江对游客的深情厚谊;警车护航、免费公交、停车优惠、志愿服务……一项项暖心举措是“读城”行动人文追求的一脉相承,是“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的巧思所在。
长江奔流,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文化的传承;运河悠悠,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荣光。镇江“文有读城,武有‘苏超’”的创新实践,让沉睡的历史文脉苏醒为鲜活的城市记忆,让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发展动能,构筑起连接时代的精神纽带。在镇江这片人文荟萃的热土上,“读城”行动必将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精神之旅,让市民再次发现家乡之美,让游客深度感知他乡之韵,更让城市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书写下新时代“诗意栖居”的新篇章。
校对 石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