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打卡式”旅游逐渐退潮,“体验式”文旅成为行业新赛道,XR、AI、数字人等技术正加速与文化遗产结合,催生出一批能让历史“活”起来的新型产品。8 月 29 日,爱奇艺《万里长城》全感剧场全国首店在延庆八达岭景区开启试运营,作为全球首个以长城为主题的 全感剧场项目,既是爱奇艺在沉浸式文旅领域的新布局,也折射出当下行业 “科技赋能文化” 的竞争态势。
虚实结合,“穿越般”游览长城
与传统 VR 项目侧重视觉刺激不同,《万里长城》全感剧场的核心逻辑是 “让游客走进历史”。根据体验设计,游客将以明代“行人司” 信使的身份参与剧情—— 从接收敕令、巡视长城沿线,途经嘉峪关、八达岭至山海关,过程中体验乘坐马车穿越丹霞地貌、在烽火台对抗敌兵、乘天车俯瞰长城,最终与戚继光共同为阵亡将士放飞孔明灯。
《万里长城》全感剧场体验
用户通过视、听、触、嗅、失重等五感去“经历”历史。彻底打破了“内容”与“体验”的边界! 让传统文旅的“打卡”模式实现升维。
为避免 “科技堆砌” 掩盖文化内核,项目在历史还原上做了不少铺垫:剧本参照明代军事制度撰写,“行人司”“达官军” 等角色均有史料可依;并邀请多位长城文化专家及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管理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多家长城博物馆单位全程提供创作指导。
数字场景中,明长城的军旗、战甲、火器,以及七彩丹霞、茶马互市、“天下第一墩” 等人文与自然景观,均得到栩栩如生的还原。将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精神象征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传播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万里长城》全感剧场体验
这种 “角色代入+历史细节” 的设计,试图解决此前部分沉浸式项目 “有技术无内容” 的痛点。据爱奇艺披露,该项目是其继《长征・四渡赤水》后,第二个文旅定制化全感剧场产品,也是其从 “影视 IP 改编” 向 “在地文化 IP 开发” 转型的关键尝试 —— 截至 2025年8月,爱奇艺全感剧场已在全国 30 余个城市布局50余家门店,扬州、开封两地的爱奇艺乐园也在建设中,全感剧场将作为核心体验模块入驻。
《长征·四渡赤水》全感剧场虚拟体验
“五感沉浸”的底层逻辑
是科技打破体验边界
沉浸式文旅的竞争,本质是技术落地能力的竞争。《万里长城》全感剧场的技术亮点,集中在 “全感官调动” 与 “空间拓展” 两大方向。
在感官体验上,项目突破了传统 VR 的视觉局限,通过定制6 轴动感平台模拟马车颠簸、天车失重;雾雪、风感、热感装置能还原风沙、冰雪甚至岩浆的环境体验;气味发生装置为沙漠、战场等场景匹配专属嗅觉信号;音频震动地板则通过低频震动强化 “地动山摇” 的战场氛围。
空间利用上,其采用的 “VR 重定向技术 + 无线串流” 组合颇具行业参考性 —— 通过算法将游客在百平米物理空间的行走轨迹,映射为虚拟场景中 “跨越万平方公里” 的移动,既降低了场地成本,也避免了传统VR项目中 “碰撞边界” 的沉浸感断裂问题。研发团队还引入次世代游戏引擎,结合影视级动作捕捉、音频制作流程,使虚拟场景达到 “电影级视听精度”,数字人角色则通过虚幻引擎 MetaHuman 技术实现微表情与眼神的自然呈现。
文化遗产数字化
不止于 “沉浸式体验”
《万里长城》的意义,不仅在于新增一个文旅 “打卡点”,更在于探索 “文化遗产活化” 的新可能。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国内已有超200个文化遗产项目启动数字化改造,其中 “沉浸式体验” 类占比超30%,但真正实现 “技术 - 内容 - 商业” 闭环的项目不足10%。
随着扬州、开封爱奇艺乐园的建设,以及《万里长城》后续在嘉峪关、山海关等景区的落地,沉浸式文旅的 “规模化复制” 尝试已拉开序幕。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张航在开业仪式上提到,“用数字科技重新诠释人类共同遗产” 是项目的核心目标。
从行业趋势看,未来沉浸式文旅项目可能向两个方向深化:一是 “本地化 IP 深度开发”,即脱离 “大 IP 依赖”,挖掘非遗技艺等区域文化特色;二是 “技术轻量化”,通过简化设备、优化算法降低成本,让项目更易在中小景区落地。
爱奇艺是业内最早深耕全感剧场的平台之一,经历了8年的产品迭代、打磨,自2024年起,爱奇艺调整升级了全感剧场的内容策略,从依托影视IP为主到转向影视IP与在地文化定制IP并重,构建起“全感剧场”产品矩阵。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增多的同时,也需要更理性的判断:好的沉浸式项目,不应是 “技术的堆砌”,而应是 “文化的载体”—— 无论是真实的万里长城,还是《万里长城》剧场中的穿越体验,最终能让游客记住的,永远是景观背后的文化温度。
未来体验即内容,内容即资产,这对于品牌来说,爱奇艺全感剧场也打开了营销的想象空间,不仅多了一种展示品牌形象的方式,更增加了与用户深度链接的可能。
「TOP下午茶」带你体验《万里长城》全感剧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