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处暑已过去几日,可淮南市凤台县仍处在高温天气里。一股热浪从淮河上吹过,伴着河中心西硖石顶上慰农亭里游人欢快的笑声。当地人介绍,千里淮河第一峡硖山口分东硖石和西硖石,西硖石以前为禹王山下一个悬崖,现已辟成小岛,岛影如鼋,较过去更为壮观。
河道拓宽后,西硖石留在了河中心。
美丽峡口锁长淮
淮河水从桐柏山掉头东去,在安徽淮南八公山下回环北折,绕群峰,腾激浪,骤然穿入险峻的硖山口。硖山口,又称硖石口,东西硖石高有十余丈,夹淮相峙。
“硖山口是淮河的游览胜境,也是淮南十景之一,若是风和日丽,登上硖石寻访禹王旧迹,观看淮水碧波,睹‘硖石晴岚’,定会令人心旷神怡。”当地友人介绍,西硖石顶上的古亭“慰农亭”,重建于清光绪丁丑年间,亭柱上刻有对联“选胜值公馀,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为凤台知县手书。
西硖石上的慰农亭。
记者注意到,慰农亭面对淮河,临崖而立。亭子为四柱方亭,方形石柱、石栏、木顶结构,翘角飞檐,攒尖瓦顶,古朴雅致。临河一面,以两只精美石雕牛头作基,亭额镌刻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字:慰农亭。亭西有一颗古皂荚树,虬枝横空,皮干浑如黑铁,奇巧苍劲,与慰农亭合并成为"州来八景"之一,也是此地标志性景点。虽然天气炎热,仍有游人乘坐小船上岛游玩。
西硖石上的古树。
记者站在慰农亭上看淮水沿八公山余脉,由西南方向流来,在硖山口拐了一个弯向东北方向流去。“淮河水从上游流入凤台县境内后,经茅仙洞到硖山口,由于淮水根据山体的走势,沿着八公山脉余脉流淌,在快流到硖山口时,形成了淮水倒流的景观。”友人郁从宝介绍,淮水在凤台境内弯弯曲曲流淌,又有了“淮水三湾”美景。
硖山口上游的茅仙古洞。
河道拓宽留古迹
年过七旬的詹孝保老人住在河西岸,他家对面一个孤立的高台上,立着手拿工具的禹王像,守望着硖山口。
硖山口上的大禹雕像。
相传,在上古年间,硖石山原是八公山中的一座山峰,因挡住了淮水的去路,淮河因此时常泛滥。有一天,大禹治水来到此处,见硖石山挡住了水流,大片土地被淹没,村庄被冲走,大禹心情十分沉重,向天帝要了一把神斧,将硖石山劈成两半,分成东硖石和西硖石,从此,淮水从中穿流,入湖归海,解决了百姓饱受洪患之苦。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硖石山上建造了禹王亭,也就是现在的慰农亭。这个禹王治水的故事虽是传说,但据《淮河流域之大禹事迹汇辑》记载,禹王治理淮河有两个重点,其中一个就是凤台县的硖山口。
硖山口上的慰农亭与古树。
“立着禹王像的这个高台,之前和后面的山体、河中心的慰农亭那块山体是连在一起的,整体被称为西硖石。”詹孝保老人说,过去的硖山口很窄,河面只有几十米宽,河道也很浅,入秋后,在冬季来临前,水位最低的时候,人都可以蹚水过去,冬天的时候,河面上也会结冰,人能在上面跑。
“1991年,淮河大水,硖山口河窄滞洪,造成大片内涝。当年冬天,凤台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弘扬抗洪精神,实现灾后大治’,按‘治淮统筹’的原则,对准河硖山口束水口,实施拓宽工程。该工程由国家投资1450万元,于西硖石山以西劈凿1条长1950米、宽200米、海拔14米的分洪水道,可增泄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水下疏浚土方40万立方米。该工程历时3年多,解决了硖口束水骤涨为患的历史。”凤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聪介绍,在拓宽河道时,西硖石南端峭壁上摩崖石刻、慰农亭和古树都保留了下来,变成了今天的河中孤岛,但闲亭古树,映缀水间,岛影如鼋,特别是春天,岛上鲜花盛开,一派春意融融,小岛、古树和闲亭掩映在鲜花丛中相映成趣,倒映在淮河水面上,更使得硖山口富有了诗情画意,构成一幅淮河安澜美不胜收的天然画卷。
淮水从这里流向硖山口。
淮王鱼这里独有
说到硖山口,就不能不提在这里独有的“淮王鱼”。
淮王鱼性情孤僻,栖于水的底层和岩洞、岸穴的石缝中繁衍生息,而恰好硖山口一带河底为岩石,水中岩缝纵横,岩洞、岸穴也比较多,又兼河水湍急,正好为淮王鱼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条件。
凤台县硖山口淮王鱼研究所负责人詹可和告诉记者,淮南王长相怪异,背部青灰、肚皮黄白、身上无鳞、嘴不在头的前面,而是长在下巴的下面。民间通俗的说法是,淮王鱼长着鲇鱼的身子,鲨鱼的脑袋,自古以来就是贡鱼。
相传,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在游览硖山口的美景时,正巧碰上当地一个姓佟的财主娶小妾。佟财主为了巴解淮南王,便设宴款待。淮南王却想吃八公山豆腐,正当众人焦头烂额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献上一盆香气扑鼻的浓汤。味似豆腐,但比其更鲜香嫩滑,淮南王尝后拍案叫绝,询问方知是当地独有的鱼所熬制,就要重赏老人。而老人不要钱财,说要申冤。
原来,佟财主娶的小妾是老人的女儿,正要和青梅竹马的渔夫耿成结为连理,可佟财主色胆包天,强抢走了老人的女儿,还打伤扣留了上门来要人的耿成。
淮南王听完大怒,让人把佟财主关入笼子里,丢进了硖山口河里喂了鱼。最终,获救的耿成和心上人喜结连理。
淮王鱼的嘴长在下巴处。
据《寿州志》记载,淮南王经常用这种鱼来宴请贵客,并屡屡赞不绝口。民间为了表达对淮南王体恤民众的感激之情,故将这种鱼称为“淮王鱼”。
“淮王鱼”有“鲜、嫩、滑、爽”四大特点。清蒸、白煮、红烧、片炒无不美妙。清蒸更佳,肉质有如豆腐般细腻,汁水如鸡汤般鲜美,真是别具风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淮河中淮王鱼产量一直较高,在冬季捕捞旺季,一天能上岸数千斤。之后由于淮河污染,水利设施兴建,酷渔滥捕等多种因素,淮河中淮王鱼已难觅踪影。
值得庆幸的是,住在硖山口旁山口村的詹可和于1996年成立了淮王鱼研究所,进行野生淮王鱼的驯养、繁育,并取得成功。从2003年起,坚持每年在硖山口放养淮王鱼鱼苗。从2008年开始,淮南渔政部门也组织在淮河进行增殖放流活动,每年均在淮河硖山口放流淮王鱼大规格鱼种数万尾,经过几年的努力,随着淮河水质的好转,目前已有渔民在淮河中起捕到淮王鱼,并形成一定的产量。
目前,淮王鱼保护区已建立,硖山口至黑龙潭段是保护区的核心区。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摄影报道
编辑 汪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