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记者走进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在低语,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中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感人故事。
伫立于黄连小学后门岩壁上的“还我河山”抗战标语前,耳边回响起抗战时期的铿锵誓言。这不仅是一句誓言的刻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深深镌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
“‘还我河山’抗战标语是20世纪40年代中共地下党员在我们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时留下的印记,它见证了中共地下党员传播革命火种的光荣历史。”作为土生土长的黄连村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昌志小时候经常听长辈讲述那段动荡岁月里地下党员如何秘密组织群众、发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故事。
时光倒流到1940年7月,中共思南县地下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当局破坏,中共贵州省工委按照党在国民党区域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将思南中学支部的邵冠群、肖世平、戴志纯等转移到贵阳,经中共地下党员唐植民介绍到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村黄连小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隐蔽下来。他们在这里成立临时党支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唱抗日救亡歌曲、读进步书籍,在当地群众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抗日战争形势等,并在黄连小学后门旁的石壁上写下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向当地群众全面宣传抗日。2019年,“还我河山”抗战标语被正式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还我河山”笔力遒劲,饱含着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与不屈意志。在当地群众心中,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信念的象征,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黄连村的红色记忆从未褪色,岁月流转中,它以独特的方式融入了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
除了“还我河山”抗战标语,黄连村还有中共黄连临时党支部旧址、红军桥、红军井等红色资源,这些红色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如同星火,点亮了黄连村的历史天空,也照亮了今天乡村振兴的道路。
2021年以来,黄连村因地制宜,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出了一条以红色基因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党员干部前来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初心使命。同时,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黄连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加坚实。
“具体实践中,我们积极建设‘红军村’项目,打造‘重走长征路’步道,不断推进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文化、山水、旅游三位一体,构建红色文化研学、旅游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发展体系,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红色基因’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基因’,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让老百姓有了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李昌志说,通过深挖红色文化资源,黄连村不仅保护和传承了革命精神,更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引擎。如今,黄连村的红色旅游已初具规模,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现如今,依托红色旅游,黄连村每年吸引10余万人前来参观学习,开展党性教育、研学旅行和红色体验活动等,有效带动了当地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等,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实现了大幅提升,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4000元。”李昌志说。未来,黄连村将继续深化“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红色文化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协同推进,让更多游客走进来、留下来,真正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田,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艳飞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