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临沂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如今,临沂依托众多如朱村、大青山突围战遗址等红色战斗遗址,建成多个抗战纪念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它们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今日,《中国旅游报》于头版刊发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第一碗饺子敬先烈》稿件,报道沂蒙人民赓续红色血脉,以红带绿发展红色旅游的事迹。
走进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静静矗立。这里承载着朱村80余年红色记忆,也是当地传承沂蒙精神、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史料、示意图与实物展陈,讲述着壮烈的抗战历史,带游客沉浸式回望当年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三营八连战士与朱村百姓生死与共的岁月。
纪念馆共设3个展区,还原了朱村抗战的历程。在“滨海来了老四团”展区,八路军进驻临沭的路线图清晰可见,旁边陈列着老一辈革命家在临沭工作的史料,勾勒出红色力量在这片土地扎根的轨迹。“枪声就是命令”展区内,“朱村反击示意图”直观展示了战斗的艰苦态势。“是八连救的朱村”展区则讲述了感人至深的故事,老连长鄢思甲等战斗英雄生前留下心愿:在去世后将骨灰留在朱村,与这片他们曾经誓死守护的土地永远相伴。
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讲解员王经臣向游客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1944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九(除夕),朱村村民们正忙着准备过年,日伪军却纠集500余人于拂晓发动偷袭。‘枪声就是命令,听到枪声赶快准备战斗!’八连连长鄢思甲当即集合部队,不顾严冬河水刺骨,带领战士们涉水赶赴朱村。经过6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敌人最终被击退,朱村百姓无一人伤亡,但八连的24名战士却永远倒在了这片土地上。”
战斗结束后,农历正月初一清晨,悲痛的朱村百姓自发从家中捧出过年的第一碗饺子,齐聚在刚刚结束战斗的朱村林地祭奠英雄。自此,“第一碗饺子敬先烈”成为朱村雷打不动的年俗,81年来从未间断。
王经臣介绍,后来,八连被山东军区命名为钢八连。为纪念牺牲的战士,朱村群众在村内立起抗日战斗纪念碑,并于2012年建成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让英雄事迹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
临沭朱村红军小学学生王保银聆听完讲解后坚定地说:“我想成为像钢八连战士那样的人,报效国家、保家卫国。”
“我是土生土长的朱村人,小时候就听过钢八连的故事。我们村里人都记得,是钢八连救了朱村,没有钢八连就没有俺朱村人!”朱村村民王峰说。
近年来,朱村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2021年,朱村改造提升项目顺利完成,沂蒙支前馆、沂蒙民俗馆、村史档案馆、导沭整沂纪念馆相继开放,与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形成了“一核四馆”红色矩阵,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教育。
临沭朱村红军小学学生吴秋秋说:“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我们来到这里,为钢八连烈士献花、鞠躬。因为他们以前誓死保护朱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依托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朱村还持续拓展文旅业态,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建设红色旅游区、明清村落风情区、河道游船观光区、沂沭交汇生态休闲区、田园果蔬采摘区、柳韵慢生活民宿区等功能区,推动旅游从点上出彩、向全域开花。
如今,游客来到朱村,不仅能通过情景式党课沉浸式感受红色历史,还能亲手推起支前独轮车,在互动体验中真切感受当年的军民鱼水情。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让朱村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如今朱村成了旅游区,近年来平均每年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村民人均年增收约3500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介绍,“旅游区年均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夕阳西下,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的灯光渐次亮起,照亮了馆内的“枪声就是命令”标语。80多年前,这句话是钢八连战士冲锋陷阵的号角;80多年后,这句话成为激励朱村人接续奋斗、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路标。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