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四川乐山市峨眉山景区。记者深入探访发现,依托科技赋能与业态创新,这座千年名山正焕发全新活力——以“智慧+”“武术+”等文旅融合新模式,为游客带来多元化、沉浸式的全新体验。
外骨骼机器人成登山“新宠”
在海拔2540米的接引殿至金顶步道上,一款名为“外骨骼登山助力机器人”的智能装备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体验。这款形似腿部支架的设备,已成为峨眉山科技赋能传统旅游的标志性产品。
游客穿戴试用外骨骼登山助力智能装备
“(使用)它能明显感觉到体力有节省,根据我们实测,大概能节省30%的体力。”峨眉山景区工作人员梁志豪向记者介绍。该设备自今年7月在峨眉山景区投运以来,以其轻量化设计与智能抬腿助力功能,迅速赢得游客青睐。“目前景区已部署30台设备,短短一个多月内,实际付费体验人数已达千人,累计体验者超过两千人。”
《光明日报》记者季雅宁现场试穿后深有感触:“穿上它,即使在高海拔爬山也有种如履平地的感觉。”她向记者描述其精妙之处在于能自适应步频,“就像有一只大手把你的腿抬了起来,帮助完成爬山动作。”她认为此类设备应用场景广阔,尤其能惠及老年游客或体能不足者,使其更安全便捷地抵达目的地。
科技加持正改变传统登山体验的边界。来自澳门的谢女士送孩子到成都上大学,在学校报到注册后便迫不及待地来探访这座闻名遐迩的文化名山。“我们选择索道上山一路上很轻松,孩子到成都来上大学,我们全家都特别开心,正好趁这个机会好好探索四川。”谢女士笑着说,“成都真的是个非常‘宝藏’的城市,周边有这么多世界级的景点,我们已经计划未来4年要慢慢走遍。”
通过数字孪生再造一个“线上峨眉”
“仅今年7、8两月,峨眉山景区游客人数便突破160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徒步登山游客达12万人次,同样刷新纪录。”峨眉山景区管委会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尧斌向采访团亮出一组振奋的数据。游客激增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相关统计显示,今年暑期旅游总消费约25亿元,也突破了历史峰值”。
客流井喷背后,是峨眉山对文旅业态的前瞻布局与深耕。尧斌详解景区未来重点发展的五大核心产业:以峨眉越野赛等为核心的户外运动产业;以文物数字化与创新展示为抓手的文博文创产业;依托疗愈资源的禅修康养产业;以数据资产运营为引擎的数字产业;以及融合非遗与民俗的影视演绎产业。
峨眉山越野挑战赛
“峨眉山容量有限,节假日经常停票限流。如何突破物理边界?答案在线上——在数字世界再建一个峨眉山。”尧斌阐释数据产业战略:一方面,沉淀数百万游客数据实现精准运营;另一方面,推进文物古建数字孪生,打造可交互的线上遗产空间。首批数字孪生试点正稳步推进。
非遗活化同样引人瞩目。依托全网流量超20亿的“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及爆款武术视频,景区将在万年寺区域打造创新基地。“这不是传统武术馆,而是集影视拍摄、短剧创制、短视频孵化于一体的新业态中心。”尧斌透露,已联合知名MCN机构推动武术文化具象化落地,相关影视剧及短剧已在创作中。
红星新闻记者 方舟
编辑 张寻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